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族意識與文化堅守:從越華文學作品看越戰時期越南華人的身份認同

2013-11-16 02:15:00林明賢
華文文學 2013年2期

林明賢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身份認同是指個人對特定社會的認同,它包含國家認同、政治認同、族群認同、文化認同、性別認同、階級認同等等。東南亞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是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東南亞華人的身份認同既與中國近現代以來的社會歷史變遷息息相關,又與東南亞各國及區域的政治文化生態存在密切聯系。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東南亞多數國家紛紛擺脫殖民統治,建立了獨立的民族國家。為了鞏固政治上的獨立,維護國家的統一,并致力于國民經濟的建設,東南亞各國政府對當地的外僑(以華僑華人居多)實行歸化政策,頒布了相關的法令,要求他們加入居住國的國籍。在此政治背景下,在東南亞華人中“曾居支配地位的中國民族主義認同,被迫讓位于當地新的國家認同”。放棄祖籍國的國家認同,接受當地國家的認同,這種轉變對當時許多華人來說是相當痛苦的。而對于置身越戰的越南華人來說,這種痛苦更加具體和尖銳。由于文學能“以其特有的表達方式,為一個特殊的人群,在某種特殊的歷史時刻,留存下細微、深邃的心靈感觸,使我們得以在冷冰冰的歷史素材之外,還能從帶著暖意的字里行間,感觸到文化認同對于一個人,一個生活在家園以外的人,意味著什么”,因此筆者試圖從越戰時期的越華文學作品入手,對越戰時期越南華人的身份認同進行解讀與分析。

一、越南華人的生存困境

1954年7月,法國與越南簽訂了《日內瓦協議》。根據協議,越南被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越是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南共產黨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南越則由越南的末代皇帝保大統治(1955年,吳廷琰發動政變推翻保大皇,建立越南共和國)。越南北方雖與中國接壤,但華僑華人多數居住在南越,尤以西貢堤岸最為集中。1956年,南越政府頒布法令,禁止外僑在越南從事11種行業的經營活動(所禁止的行業幾乎都是華僑從業人數最多的行業)。為了生存,越南南方大多數華僑加入越南共和國國籍,成為南越公民。1961年,越戰爆發。南越吳廷琰政府為了對抗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要求華人青年服兵役,引起華人極大不滿和恐慌。

為了逃避兵役,不少越南華裔青年或“頂不愉快的買一張國籍/或開年齡的玩笑”。有一些人甚至被迫藏身于黑暗的閣樓里,數年不見天日,過著膽戰心驚的生活。西牧《關著的夜》對此有生動的描述:“只為不愿目睹死亡橫躺在異鄉的歷史/他要逃避太陽在落難的年代里/他用面包來賄賂囂叫的白晝……/當所有的黑敲響著午夜的夢回/風驟起他似睡非睡的偃臥著/聽由遠而近/蹂躪了一個個晚上的那鞋聲……”因為不想成為戰爭無謂的犧牲品,無數役齡華裔青年不得不自我幽禁、自我封閉。他們長年累月沐浴不到明媚的陽光,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即便是在午夜夢回之時,他們也無法安然入睡,因為查戶巡警的鞋聲,總令他們毛骨悚然,夜不成寐。越南華人內心的壓抑和痛苦是我們這些不曾經歷過戰爭的人所難以想象的。

隨著越戰的不斷升級,走投無路的越南華人“處于兩種政治力量作生死決斗的隙縫之中,動輒得咎,小則坐牢或破財贖身,大則白送生命”。越南華人所承受的精神壓力愈來愈大。黎啟鏗《我是一尾漏網的魚》反映了越南華人在戰爭背景下所面臨的生存困境:“漁人在河中撒下了天羅地網/到處是危機重重/漁網團團地把我包圍/而我是一尾漏網的魚/靠著敏捷的身手,機警的智慧/逃出了漁人的魔掌/但漁人并不肯就此干休/他的心地是那樣丑惡/他的手段是那么陰險/為了自己的權益/強迫我們替他犧牲/我許多可憐的同伴們/已被圍捕做了網中之魚/遭受了可悲的命運/我是一尾漏網的魚/我的心在驚慌,我的心在彷徨/明知這條河流是危險的地方/但為了覓食,我不能不穿梭來往/我是一尾可憐的魚啊/明天的命運不知怎樣”。這首詩的寓意非常明顯,“漁人”暗指南越政府,“我”則暗指暫時逃脫了兵役的越南華人。雖然“我”成功漏網,但丑惡陰險的南越政府并不會善罷甘休,不會輕易放過“我”這只漏網之魚的。在這個危機四伏的環境里,“我”根本無法掌控自己未來的命運。越戰時期越南華人的生存困境由此可見一斑。

古弦的《死亡曲》是唱給越南華裔青年的一首挽歌:“很虛無這些日子/我們不敢再繪遠景不敢再戀愛……/現在我們都沒有明日的/關于明日的許多許多圖案都自縊而死/孩子你相信嗎/這里的太陽很黑的/在白晝我們都是目盲者/我們摸索/以后我們的尸體被拋棄在黑森林/以后我們割自己的肉喝自己的血止渴/很虛無這些日子/我們沒有依靠我們是孤魂”。戰爭的魔爪撕裂了年輕人的夢。在一個沒有生命保障的異國他鄉,詩人已不敢再憧憬未來,不敢再向往愛情,因為明日是不可企及的,誰也無法預知自己的明日。在烽火彌漫的越南,太陽已不再是光明與希望的象征,它已披上了死亡的黑衣。越南華裔青年是一群無依無靠的孩子,是一群“孤魂”。他們的命運是如此悲慘:“尸體被拋棄在黑森林”,“沒有人給你植一株牽牛花/沒有人獻花圈沒有人給你念悼念詩”。

二、越南華人的身份歸屬

雖然許多華人迫于現實壓力和生存需要不得不歸化入籍,但對大多數越南華人來說,越南國籍只是合法身份的標簽,在他們的內心,是排斥與南越的國家認同的。作為異族人,他們對越戰有清醒的認識——越戰是一場“兄弟鬩墻”的戰爭,是冷戰格局下兩個敵對政治集團的較量。他們拒絕卷入這場沒有民族感的戰爭。他們給自己的身份定位是“異鄉人”。

李志成的《寫在異鄉》表達了身為異鄉人的苦悶:“自脫胎于湄公河畔/遂有亞熱帶的褓姆育我成長/之后餐椰樹風喝季節雨/渡十九年異鄉人沒有回響的歲月/于這不劃分四季的區域……/總是陌生重疊陌生/擯棄于家鄉外之外/存在于異鄉內之內/我的名字再用不著目擊/已忽略寫于祠廟的族譜上/想血統相同的家族/農牧于定點中不定點的故鄉/我這血統相同的私生子/且流浪于不定點中定點的湄公河畔……/自我考究當我赴冥府約會/我的墓志銘刻以方塊字?/抑是蝌蚪文?許是無字/是無名碑是無名 /無名是異鄉人……”中華民族是一個鄉土意識、家園意識極為強烈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安土重遷的觀念。在中國傳統社會,無家可歸一直被視為人生之大不幸。“家鄉”、“家國”是中國人安身立命和精神寄托的基礎。越南華人遠離故土家園,遠離祖先的庇護,他們的名字為宗祠族譜所忽略,其死后的墓志銘不知是用中國的方塊字還是用越南的蝌蚪文來寫。最可悲的結局可能是無名碑、無名 。越南華人對自我身份的定位充滿了無奈與痛苦,因為無名無姓就是他們身份的真實寫照。

若將越南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置于時代背景中進行分析,便不難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迷惘與痛苦。越南華人將自己視為流落越南的異鄉人,在情感上他們是認同中國的。但1949年以后,中國國民黨退據臺灣,中國兩岸對峙的局面讓許多海外華人陷入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困境中。而對生活在越戰陰影下的越南華人來說,這種認同困擾更加強烈。大陸的共產黨與蘇聯支持北越,而臺灣的國民黨則與美國聯手扶持南越。越南華人被裹挾在這兩大政治集團爭斗的漩渦中,何去何從,實難抉擇。大湯的《半吊子的》表達的正是越南華人對母國的認同困惑:“他們都在談論著/我的母親/是個離了婚的女人/……/老師請莫問我/我的母親在天那一方/清明的淚滴冷了/這片濡濕的路子讓人寂寞/繪不出一片秋海棠/何必道認同/何必道回歸/母親/你病愈的容顏以及我的灰眸子/國慶日以及國殤日/亦無臂上翅亦無顏色……”詩中的“秋海棠”暗指秋海棠地圖,即當年包含外蒙古在內的中華民國地圖。海峽兩岸對峙的格局使“秋海棠”不再完整。清明本是祭祖掃墓的時節,可是詩人卻說不清自己的祖先在哪兒,自己該歸屬哪一方。“何必道認同”,“何必道回歸”是當時眾多海外華人悲愴而無奈的心聲。

三、強烈的民族意識與執著的文化守護

雖然自喻為“異鄉人”,雖然生存境遇非常惡劣,但越南華人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民族屬性。中國兩岸分裂的現實使“作為民族國家共同體的母國,只能存在于他們的個人記憶和縹緲的想象中”,但在越南華人的心目中,依然屹立著一個“中國”。這個“中國”不是具體的地理名詞,也不是一個政治體系,而是歷史,是傳統,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信念。因此他們自問:“你怎能因中國的隔絕連自己的良心與民族的尊嚴都摒棄在內?歷史上的民族意識永遠威赫地存在著,國家的屹立,無論她的庶民如何卑顏和羞恥地被覆蓋在特定的生活方式,屹立的象征是始終不滅的。”強烈的民族意識促使他們自覺地堅守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堡壘。越戰期間,盡管整個南越籠罩在烽火硝煙之下,但當時南越堤岸數十所華人學校照常興辦,十幾家華文報刊(如《遠東日報》、《建國日報》、《亞洲日報》、《大夏日報》、《成功日報》、《新論壇報》、《越華晚報》等)照常出版。據1960~1970年代臺港報業年鑒的統計資料顯示,“越南堤岸出版華文報刊數量之多、水平之高,為臺灣香港外的第三位(大陸未計在內)”。而越戰時期的越華文學創作更是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涌現出一大批文學新秀(如謝振煜、徐卓英、李志成、尹玲、秋夢、藍斯、荷野、仲秋、銀發、藥河、杜風人、千瀑、楚珊、村夫、郁雷、心水、冬夢、方明等),成立了眾多的文學社團(如“海韻文社”、“飄飄詩社”、“存在詩社”、“濤聲文社”、“思集文社”、“奔流文社”、“風笛詩社”等),出版了大量的文學刊物(如《序幕》、《時代的琢磨》、《像巖谷》、《水之湄》、《奔流》、《風車》、《筆壘》、《水手》等)。

越戰時期的越華作家將華文寫作視為他們回歸母國、確認自我民族屬性的重要方式。他們自愿當“苦行僧”,“無畏腐儒的拷打弄臣/誓以托缽為詩在異鄉/我們是苦行僧/以血為碑,踱盡這代荒漠的稿程”。196 6年12月,越華文壇第一本現代詩合集《十二人詩輯》在序言中引用臺灣著名詩人辛郁的話來表達越華作家對華文文學創作的熱愛與執著:“寫詩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已與我無法分割,用生命寫詩,是一件苦事,一個人樂于嘗受這種苦況,豈非太傻?我以為,這種傻子精神只要安慰了自己,便不該受苦,然而我尚是一個不夠堅實的傻子,往往想駐腳或永久駐停在另一種安樂里面,可悲的是我生來不適于享受安樂,于是,就這樣地干了下去。”雖然明知從事文學創作是件苦事,但他們卻義無反顧。越華著名文學刊物之一《筆壘》在其創刊號的《序》中寫道:“我們之所以創辦《筆壘》,一方面固然是一種新的嘗試,另一方面卻更急切地希望用‘筆’來鞏固文學的領域,藉以發揚優良的文化,培養更多的接棒人……更欲以‘筆’來喚醒社會上那些昏睡的人,使他們的身心能得到文化生活的熏陶和滋潤。”正是憑藉著這份承傳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定信念,越華作家能在殘酷的戰爭年代里,“不再理會烽火連天的時局,不再懼怕生死一發的險境”,而用他們滿腔的熱血和激情譜寫了大量悲壯激昂的詩篇。

越華作家認為:“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在于它能否表現出該民族的特色,能否激起民族的意志。一篇文學作品若缺少了這點性質,那還有何作用?還談什么發揚文化呢?”為了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達到“精神上的、鄉土上的回歸”,越華作家在作品的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上都注意傳承民族優秀傳統和中華古典文化。越華詩歌中有許多緬懷民族英雄與民族詩人的作品。西土瓦《下半天雨的詩——悼屈原》:“五月/哀傷的日子/雨便以其哀傷洗擦日子/像被光打過的鏡面/水流里嘀咕著一朵/靈魂之血花……/哦屈子/誰放棹歸去且俯伏成一條龍船/載著雨/誰放棹歸去用您的發須激起/江的兩袖之清風與波濤/用您閃爍的眼睛運行/天地的日月星辰……”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他以自己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品格筑就了一座輝煌的燈塔,燭照著千千萬萬華夏兒女前行的路。詩人對屈原的悼念與謳歌,正是對代表著民族之魂的屈原精神的深切呼喚。徐卓英的《側影》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神話傳說、文化名人與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勾踐嘗膽,勾踐臥薪,勾踐向/越國人宣言:十年十年/屈大夫!你在江畔拉響了你的離騷/而我們在戰火下讀我們伙伴的血書/誰問暖于受寒之易水;壯士啊/你去如蕭蕭風雨,如擲出之匕首/……/文天祥,比之于天地而成其浩然/正氣歌是火炬,照亮他一片丹心/……/陶淵明,你田園交響曲的意境呢?/為何我到南山來,采不到東籬之菊/……/蘇東坡已乘風歸去了,今夕何年/我愿擺脫了塵囂,放夢舟于虛無/設想你以第十枝箭射死第十輪日后/哈哈!蕈狀云這冉冉上升的人造太陽”。越華作家們置身于硝煙彌漫的越南,其內心的恐懼感與虛無感自不待說。他們既向往古代仁人志士的浩然正氣,又渴望充滿田園意趣、逍遙自在的生活。為了在飽受戰火煎熬的塵世中尋找一份精神的歸宿感,越華作家們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徜徉求索,向悠久燦爛的龍族文化探源尋根。

越華作家不但通過作品內容表達他們對中華文化和民族傳統的仰慕與皈依,而且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也自覺繼承中國古典文學的優良傳統,常常巧妙化用古典詩詞中的語言、意象、意境、修辭技巧等,使其作品富有濃郁的民族情調。黃廣基的《秋韻》是一篇文筆優美的散文。作者在文中多處引用了張可久、向 、溫庭筠、李清照、范仲淹等古代詩人的詩詞,并通過營造古典意境、渲染濃濃秋意來抒發深切的思鄉愁緒:“哦哦!江南夢斷,異鄉作客,縱然有萬般激情,也難訴說心弦上所撥起的那一陣蕭瑟之意。而雁啼紅葉天,歸期渺渺,你悲秋的心境就在飲泣的歲月中變得十分秋意了……遙望遠山秋云,許多次,你都低問:何時才能乘云?乘云飛回故園、飛回‘芭蕉雨聲秋夢里’的江南水鄉!”荷野的《從風笛中捎來的》亦極具古典韻味與民謠風:“出門的時候笛人/你怔不怔住幾片依遲的白云/挾回故鄉/你約不約住幾只江南蝴蝶/挾回故鄉/出門的時候高粱肥肥大豆香香/蓮塘翠堤杜鵑開夾岸的垂楊/可以一壁兒浣溪一壁兒觀奕/一壁兒遐思一壁兒禪”。詩中的“白云“、“蝴蝶”、“蓮塘”、“翠堤”、“杜鵑”、“垂楊”等既是母國常見的實景,又是古典詩詞常用的意象。詩人正是借用這些意象來表達海外游子對故國家園深深的向往與依戀之情。對越華詩人來說,故土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包蘊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他們可以在“白云”、“蝴蝶”、“蓮塘”、“翠堤”、“杜鵑”、“垂楊”、“禪”、“長城”、“黃河”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里品味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芬芳。

夕夜的《家書暗讀》通過巧妙穿插詩詞典故來表達詩人強烈的反戰情緒:“不想談焚燒也不想燃亮一盞燈/你為什么不肯放下一把楚楚可憐的簫聲?/趁在黑夜的一半/我暗將墻上一幅小橋流水的人家取下剪碎/灑在令人困惑的家書上/而你們打從沙場或無定河回來時/記住替我尋拾一尾瘦瘦的琵琶一只夜光杯/現在點兵千萬里了/讀家書的時候最好是熄去燈火的時候/將自己深邃的眼睛埋葬/我只想讀出一點點/父親的臉母親的膜拜可像不像祖先/塋地般清凈”。詩人借用了著名唐詩《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典故,但卻一改其豪邁奔放、蕩氣回腸的詩風,充滿了無奈與悲憤。詩人自知在前線作戰,隨時面臨死亡的威脅,他只希望戰友們在自己死后記得替他找“一尾琵琶”和“一只夜光杯”。“瘦瘦的琵琶”給人以凄冷蕭瑟之感。“無定河”位于中國陜西省北部。詩人引用這個地名是有其深意的。“無定河”讓讀者很自然地聯想到唐詩名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所揭示的非戰主題。詩人正是借此控訴古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簫聲”、“黑夜”、“小橋流水人家”、“沙場”、“琵琶”、“夜光杯”、“塋地”等詞語交織在一起共同營造出一種悲傷寂寥的氛圍,與詩人夜讀家書的黯淡心情頗為吻合。古人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炮聲隆隆的越南戰場,一紙家書讓詩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覺。明天,這紙家書也許就如“油燈熄滅后的一縷稀煙”,“凄迷像燃燒白蛾燃燒剩下一灰翼”了。

四、結語

在和平的年代里重新展讀這些帶著血與火的越華文學作品,筆者不禁為越戰時期越南華人的生存困境與身份歸屬之痛所震撼,而更令筆者深為感佩的是越南華人雖然備受生存與身份歸屬的煎熬,卻始終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識,自覺自愿地堅守民族文化的堡壘。臺灣著名詩人管管在1973年7月2日給越南風笛詩社詩人藍斯的回信中寫道:“你們的風笛很好真的很好,尤其叫人感動的是在異國土地開中華的詩花;我們非常欽佩欣賞各位……”中華詩花為何能夠在戰火燃燒的越南土地上傲然盛開并散發出迷人的光彩?如果我們僅僅從民族情感的層面來解釋越南華人的文化堅守似乎難以令人信服,但如果我們結合越南華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政治處境加以分析,就能比較理性地認識越戰時期越南華人的文化身份書寫。對越華作家來說,中華文化不僅是其民族屬性的標志與依托,也是其抵抗惡劣生存環境的力量源泉。雖然越華作家“召喚民族文化的聲音蘊含著某種戀母情結,但是激起這個本能因素的并不只是我們一般所謂的‘原生意識’(primordial consciousness),其中更加起著主導催化作用的是對現實政治與社會的不滿”。越戰時期越華作家“對現實政治與社會的不滿”主要表現為強烈的反戰情緒。越南戰爭使無數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作為“異鄉人”的越南華人在戰爭陰影下隨時面臨死亡的威脅,他們希望得到母國的蔭庇,但海峽兩岸對峙的局面卻令他們深感無奈。他們“借著召喚民族文化來安慰憤懣的情感,因此中華文化微妙地成為華人的集體無意識,經常在書寫中被引用與再現出來以中和族群內在的焦慮與不安。”

(本文的寫作實有賴于謝振煜先生、榮惠倫先生、張長虹博士及千瀑先生的大力幫助。謝振煜先生從越南給我寄來了大量越華文學作品的復印本,榮惠倫先生創立的風笛詩社網站為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文本資料,張長虹博士為我查閱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保存的早期越華報刊提供了諸多方便,千瀑先生對本文的初稿提出了非常中肯的修改意見。此外,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建立的香港文學資料庫里存有越戰時期越華作家發表在香港文學刊物上的部分詩作的電子版,亦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謝忱。)

①王賡武:《王賡武自選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 2頁。

②饒芃子、楊匡漢:《海外華文文學教程》,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

③千瀑:《西貢,你是一只病鳥》,香港:《詩風》第12期,1973年5月。

④西牧:《關著的夜》,香港:《詩風》第15期,1973年8月。

⑤陶里:《越南華文文學的發展、擴散及現狀》,《華文文學》1995年第1期。

⑥黎啟鏗:《我是一尾漏網的魚》,越南:《文藝》第一輯《序幕》第13頁,196 6年9月。

⑦⑧古弦:《死亡曲》,越南:《文藝》第一輯《序幕》第53頁,196 6年9月。

⑨李志成:《寫在異鄉》,196 6年,參見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phidao/ch004.html(2012-3-15)

⑩大湯:《半吊子的》,越南:《風車》197 4年第1期。

?朱立立:《身份認同與華文文學研究》,三聯書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頁。

?藍斯:《敲打風笛的日子—寫在風笛詩社的成立》,197 2年2月,參見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knkhuu/knkhuu-e001.html(2012-3-20)。

?陳大哲:《中華文化與越南華文文藝》,《香港文學》1991年第81期。

? 西牧:《詩,存在》,越南:《遠東日報·學風版》,1967年5月16日。

?辛郁:《十二人詩輯·序》,見《十二人詩輯》,越南詩友出版社196 6年版。

?《筆壘·序》,越南:《筆壘》第1期,1971年8月。

?刀飛:《風笛詩社的燃燒歲月》,美國:《新大陸》第125期,2011年8月。

?青天:《文學創作與民族特色》,越南:《筆壘》第1期,1971年8月。

?藍斯:《風笛詩社出發時要說的》,越南:《成功日報》,1973年4月3日。

?西土瓦:《下半天雨的詩——悼屈原》,越南:《筆壘》第1期,1971年8月。

?徐卓英:《側影》,見《十二人詩輯》,越南詩友出版社196 6年版。

? 黃廣基:《秋韻》,越南:《筆壘》第1期,1971年 8月。

?荷野:《從風笛中捎來的》,1973年3月,參見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wvinh/wvinh-a001.html(2012-3-20)。

??夕夜:《家書暗讀》,參見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chehoikhau/chehoikhau-a008.html(2012-3-15)。

?管管:《風笛書簡》,載197 4年8月31日越南《成功日報》。

??許文榮:《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馬來西亞南方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国产视频你懂得|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国产|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91欧美在线|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国产在线小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 色婷婷在线影院| 久久五月视频|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你懂的| 色天堂无毒不卡|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激情乱人伦| 国产一在线|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亚洲午夜片|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一级片网址|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网久久综合|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伊人91视频|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黄色国产在线| 日韩欧美91|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另类综合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欧美在线导航|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在线国产你懂的|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国产精品.com| 国产欧美日韩91| 国产精品.com| 亚洲精品老司机|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91视频免费| 在线色国产|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88av在线|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欧美福利在线|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欧美福利在线|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国产精品微拍| 91麻豆精品视频|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