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沛潞
藝術作為精神文化的一種形式,其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所在的社會環境,藝術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社會階級,需要不同的藝術形式來滿足人們的精神層面的需要,也可以簡單的說一句:什么樣的社會,就有什么樣的藝術。
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經濟通過高速發展和市場催化,整個中國社會的上上下下似乎全忙碌于物質化和大眾化的消費之中,人們似乎已經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吃喝玩樂”的生理層面上的欲望需求,更有了追求時尚,包裝形象的審美和精神需求。于是,中國在富庶殷實的推動下,社會生活開始變得像一顆顆廉價的彩色玻璃球般令人著迷,人們在閃爍的霓虹燈前扮演著這個時代的“消費者”鮮活的角色,俊男靚女,燈紅酒綠,美容美發,人們的傳統的精神意識支離破碎,艷麗的,歷史的,復古的,空虛的,無奈的,迷信的,神話的,無聊的……等等碎屑灑落滿地。今日大眾文化的特點便是以其休閑,刺激,享樂,消費性和平面化體現著大眾的精神取向。這意味著,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經濟的有序和無序膨脹,一種適應其特點的大眾文化正與昔日的主流文化或精英文化分享著它的感受,而這種典型的世俗化和小市民文化趨勢和審美情趣,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我們的生活視野之中。從文化上說,伴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迅速發展的大眾文化,它們不僅改變了中國社會文化的方式和格局,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氣氛,新的價值標準,新的感受方式,并通過它們,綿延不斷地創造和生產欲望和欲望的對象。
于是90后“艷俗藝術”便是在這樣的消費社會產生的一種文化傾向,也是由藝術現象體現社會需求的一個典型代表。
“艷俗藝術”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粟憲庭。他認為艷俗藝術中的大眾文化被表現為滲透了農民意識,或者被農民暴發戶所欣賞的花里胡哨的審美情趣所浸染,是對貴族文化的簡單拼湊和膚淺模仿,也顯露出粗俗與淺薄,混亂與無序的特征,提示出在中國當代文化語境中的文化發展方面,農業文明與后工業文明之間的前重后輕,前深后淺的非對稱結構。
從歷史情境看,“艷俗藝術”是市場經濟催化下的必然產物。它與中國的社會,文化藝術的變化緊密相關。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市場經濟的興起,在整體上改變了人們期望與欲求的方向,改變了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仿佛在一夜之間,人們發現了與生存直接相關的一種匱乏——金錢,并因此由這種匱乏激發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所沒有的對財富和金錢占有的欲望。新中國以來意識形態倡導的計劃經濟,平均主義,切斷了人們發財致富的通道;抑制了人們占有物質財富的欲望和夢想。正是在80年代的經濟改革之后,中國政府加快了市場經濟改革的步伐,從而創造了一種新的社會結構,文化氛圍,激勵機制。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把人們拋入對貧窮和匱乏的自我意識中,激發了人們對物資和財富和金錢的欲望,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欲求方向。由于經濟發展而產生改變的大眾文化不斷創造出生產欲望的主體和對象,比如在廣告這種大眾文化中,廣告人精心策劃包裝的商品形象,在根本上是要告知消費者:你是否擁有這種商品,直接關系到你在社會中的身份,地位,等級,品味的高低優劣等重大問題,從而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激發人們對它的占有欲,使你意識到你的貧窮和匱乏,從而從根本上質疑你的生存價值。90年代以來迅猛發展的消費文化、商業文化成功地營造了這樣一種文化氛圍,那就使沒錢的人覺得需要錢,有錢的人覺得需要更多的錢,讓人們永遠處在匱乏和欲望不斷擴大膨脹的狀態中。而1989年后大眾文化中以精神享受為主要目的的文化藝術:比如流行歌曲,電影電視還有傳媒上的各種娛樂節目的興起和泛濫,則在生產享樂娛樂的主體方面費盡了心機。消費文化通過占有大眾所有時間和空間,改變大眾的生理和精神欲求方向和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
“艷俗藝術”對民間資源的采伐挪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懷疑它的藝術價值存在的危機和合理性,正是通過這種應用,顯示了中國作為一個長期封閉的農業社會在開放時代亦難擺脫農民特點的本質:“艷俗藝術”是 中國現實主義的一種扭曲,從反映的內容來看,大多數是現實生活內容的直接模仿或抄寫,它具有一種通俗的具象語言。在“艷俗藝術”中很多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性元素中,蘿卜白菜是一個很重要的象征,蘿卜白菜可以從幾個方面表達“艷俗藝術”的藝術思想和觀念:蘿卜白菜作為一種農作物,幾乎沒有任何外在的意識形態的含義,這樣和政治波普拉開了距離,而且象征了“艷俗藝術”所提出的在經濟發展下所產生的農民審美情趣。而且造成了通俗,平淡,無聊等文化語境。同樣重要的象征元素還有:美女海報,人民幣,股票,聚寶盆,方便面等來反映經濟發展與消費給大眾帶來的精神刺激。
在中國的當代藝術中,“艷俗藝術”無疑是重要的,中國90年代市場經濟下產生的大眾文化,無疑是市場經濟——文化工業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中國現實生活本身,“艷俗藝術”以大眾文化的圖騰、符號、形象在本質上反映中國當代社會物欲橫流,浮躁喧嘩的特征。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艷俗藝術”以一種獨特的精神體現了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