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風雨聲中去看了一場《聽風者》。電影情節一明一暗。“明線”簡單凝練:一個紅色職業間諜周學寧,憑著自己敏銳的職業素養,意外發現在名牌調音大師背后的“跟班”何兵——一個極具偵聽潛能的瞎子,并發掘出來,通過引導、規范,為革命所用,最終走上革命道路。
“暗線”就是在革命職業生涯中男女兩位A號主人公之間曲曲折折、斷斷續續、若有若無的情感:一個十里洋場的“小混混”何兵,如何被“慧眼”識人的職業革命者周學寧發現,在她的動員、爭取、感動下,何兵先是被周學寧智慧的人格魅力所感召,繼而對周學寧產生崇敬、崇拜的情感;在交往中,逐漸為周學寧的真誠,姐姐、母親般的關愛所感動而燃燒。礙于特殊的環境、止于革命的需要,何兵的情感沒有機會能夠成長、迸發,轉而成為一種地下的熱力。這種掩飾也是很自然的——何兵被巧妙地安排與一位靈秀、美麗的革命職業者成家,過上了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在電影《聽風者》中,我們可以安安靜靜地欣賞男女之間的情感。甚至可以不斷地發出會心的笑。只是,在何兵自殘雙眼后,影院里的氣氛就有些屏氣凝神,不再是原先那么的輕松。隨著“明線”情節的進展,“暗線”中的男女情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周學寧已經意識到了自己該轉身的時候,毅然抽身而去,給予何兵一個重新選擇情感生活的條件與機會。在那種特殊的年代里,人的感情是可以、也是必須轉化的——那是一個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生存年代。何兵對周學寧的熾烈轉化成了一種家人似的牽掛,心生了一種親人般的親昵。隨著何兵的結婚、眼睛的復明,何兵的生活也逐漸步入了正常人的軌跡。那些與眾不同的“聽風”特異功能也因為眼睛的復明,感官精力的分散,而不再像原先的那么清晰、敏銳。
因為自己的一次誤聽,導致周學寧犧牲,何兵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的一腔真情從此無以為報。后悔、自責、痛苦……所有的情感都交織在了一起,在這里,“明線”與“暗線”糾結在了一起。
在恢復光明、享受人倫之樂后,尤其在經歷了烈士鮮血的洗滌后,何兵對自己的人生已然無怨無悔。在平靜地與妻子告別后,自殘了雙眼,重新陷入黑暗——這一切,只是為了毅然了斷自己過去的人生生涯,作別自己的平凡人生;只是為了追隨、報答自己的一腔無法言語、無法報答的情愫;只是為了更加準確地傾聽那些隔著摩斯電碼的關乎革命者、革命事業生死存亡的“心聲”。正如那只找到一棵荊棘樹后的“荊棘鳥”,不斷地用刺刺傷自己的喉嚨,最終,把自己的終身系在這棵樹上,把自己的最后一滴鮮血灑在這棵荊棘樹下——使得自己成為別無選擇的職業革命者。
如果不是周學寧的犧牲,如果不是引路人犧牲的鮮血,何兵是不會意識到因為自己對周學寧的愛慕、因為在職業中對自身價值的不斷滿足,內心已經逐漸形成革命“情結”的。更不會作最后毅然而然的抉擇——因為失誤,因此自責;因為感恩,因此獻身。電影情節的“明線”、“暗線”在這里交織,在這里集結,在這里突轉,躍上了一個臺階。何兵最終自殘了自己的雙眼這個行為的效果是震撼!這個抉擇的解釋可涵蓋所有公與私的對立與距離;可彌合所有公與私的芥蒂與成見!經歷鮮血洗滌的人物心靈,在這里得到了升華。電影中的人物關系,男女情感在這里定格:無數職業革命者犧牲了,化身為烈士陵園墓碑上的一個個代號;在她(他)們的引導、感召下,前赴后繼的后來人(何兵)們也犧牲了自己凡人的生活,以此感恩、追隨,投身于革命事業。一切的起源,源于愛的引導;一切的結局,在愛中升華。
這部電影的兩個主人公已經不是原著中的原型了。除了“瞎子”的共同特征,梁朝偉化身的何兵已然是一名混跡上海大都市的小混混,跟隨善于調琴更善于調情的鋼琴調音師出入于高雅、大戶人家,領略十里洋場的風月;外表風流倜儻,言談舉止油滑;從身份、從外形,梁朝偉的《聽風者》都已經不是《暗算》里的王寶強。從這里我們聞到了港臺明星制的“港味”——這里的人物是麥兆輝、莊文強給梁朝偉、周迅兩人量體裁衣、量身定制的。尤其是周迅的那些出入場景、穿戴行頭,明顯的帶著刻意設計、夸張。當然,這種做法有時候僅僅是為了給觀眾感官上的愉悅,類似那種放在雞尾酒杯上面的花;但在《聽風者》中,麥兆輝、莊文強把周迅身上的“精靈”氣質衍化為周學寧,通過她的機智、溫婉的真誠,逐漸撇去了何兵身上的那些市儈氣、痞子氣,還原出梁朝偉一貫的“正派”、“正氣”。最終,周學寧用那把風雨傘牽引著何兵走進了那片霧氣迷茫的森林,重塑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