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沖,彭禹銘,李 康
(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重慶 401121)
山地城市道路最大的特點就是縱坡較大,無非機動車道,這就導致居民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占據了很大比例,而道路平交口處是車輛交織、沖突點最多的地方,如何在平交口處有效的解決公交優先,同時減少其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響是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流程主要包括四個基本步驟:交通分析階段、交叉口設計階段、標線布局設計階段、標志布局設計階段。
1.1 交通分析階段
將交叉口分為兩種類型:有實測或預測交通量交叉口;無交通量交叉口。對有流量數據的交叉口,應采用系統的定量分析,并通過方案比選,最終確定交叉口設計方案;對缺乏流量數據的新建交叉口,可根據規劃及用地情況確定交叉口設計的初步思路。
1.2 交叉口設計階段
包括平面交叉口設計基本參數確定、車道劃分、路緣線設置、渠化島設置、人行橫道線及停車線設置、進(出)口道展寬段及漸變段設置、殘疾人通道(三面坡)設置、公交停靠站設置等。
1.3 標線布局設計階段
采用屬于交通工程范疇的交通標線手段,有效規范和誘導交叉口車輛、非機動車及行人的運行軌跡。
1.4 標志布局設計階段
采用屬于交通工程范疇的交通標志手段,進一步有效的規范和誘導交叉口車輛、非機動車及行人的運行軌跡。
交叉口的基本類型,根據交叉道路的數量可分為三路交叉口、四路交叉口、多路交叉口,根據交叉口的型式可分為T型交叉口、十字型交叉口、畸形交叉口、環形交叉口。
2.1 三路交叉口
三路交叉口的幾何特點(如圖1所示):對水平方向道路兩側進口道進行右側展寬,設置右轉專用道。

圖1 三路交叉口
2.2 四路交叉口
四路交叉口的幾何特點(如圖2所示):水平方向道路左右側進口道右側展寬,設置右轉專用車道。

圖2 四路交叉口
2.3 多路交叉口
多路交叉口的幾何特點(如圖3所示):在足夠的距離內,將原六路交叉口中斜交進入的兩條相交道路調整為僅與另外一條道路相交,形成一個新的獨立四路交叉口,原六路交叉口調整為四路交叉口。

圖3 多路交叉口
2.4 環形交叉口
環形交叉口的入口避讓方式(如圖4所示):進入環形交叉口的車輛避讓,以賦予在環形道路上車輛以行駛優先權;所有入環車輛必須等待環形車流的一個間隙,可通過設置讓行標志或實施信號控制來實現。入口車道交角:在環形交叉口入口處,通過適當的硬件設施設計,使入環車輛以合適的曲線軌跡進入交叉口。

圖4 環形交叉口
新建和改建交叉口進口道展寬設計時,左轉車道應向進口道左側展寬設置,右轉車道應向進口道右側展寬設置,并保證進口道直行車道與前方出口道車道對準。
交叉口進口道車道數布設應根據進口道通行能力同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則增加,新建交叉口進口道車道數,有交通流量數據時,應根據交通分析所確定的車道數來決定;無交通流量數據時,應按表1規定的值確定。

表1 交叉口進口道車道數
交叉口進口道車道寬度,可較路段上略窄。新建和改建交叉口,一條車道的最小寬度可取3.0m,最大不宜超過3.5m,左轉車道可較直行和右轉車道略窄,建議左轉車道取3.0m,直行和右轉車道取3.25m;對于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的地方,一條車道最小寬度可取2.75m;車道寬度變化等級以0.25m為單位。
新建和改建交叉口進口道車道寬度確定,應充分考慮車型種類,大車率較高的情況下(如工業園區、物流基地等),應采用較大值。
交叉口附近設置公交停靠站應保證候車乘客的安全,方便乘客換乘、過街,降低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響,有利于公共汽(電)車安全停靠、順利進出,根據公交線路走向、道路類別與所在交叉口交通狀況,結合站點類別、規模與用地條件合理布設公交停靠站。
新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必須布置在交叉口下游;改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應布置在交叉口下游;當下游條件受嚴格限制時,可將直行或右轉線路的公交停靠站設在交叉口的上游。
4.1 公交停靠站設置在交叉口上游
當公交停靠站設置在交叉口上游時其位置應按如下原則確定。
4.1.1 進口道右側有展寬增加車道時,公交停靠站應設在右側車道展寬段之后至少15m處,并將展寬車道加上公交站臺長度后作一體化設計;
4.1.2 進口道右側無展寬增加車道時,公交停靠站應設在右側車道最大排隊長度之后15~20m處。
4.2 公交停靠站設置在交叉口下游
當公交停靠站設置在交叉口下游時其位置應按如下原則確定:
a)出口道右側有展寬增加車道時,公交停靠站站臺應設在展寬段向前至少15m處,并將展寬車道加上公交站臺長度后作一體化設計;
b)出口道右側不展寬增加車道時,公交停靠站站臺在干路上距對向車流進口道停車線距離不應小于50m,支路不應小于30m(如圖5所示)。

圖5 港彎式公交停靠站示意圖
5.1 本文主要針對山地城市無非機動車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有非機動車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需進行特殊的考慮。
5.2 改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受具體條件嚴格限制,個別標準達不到相應要求時,經技術經濟分析,可做合理調整。
[1]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S].
[2]DBJ 50—064—2007,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及路線設計規范[S].
[3]朱耀兵.平面交叉口禁左交通組織研究[J].公路工程,2010,35(4):171-174.
[4]顧九春.平面交叉口左轉交通組織革新設計的進展及啟示[J].中外公路,2006,26(4):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