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林新,嚴 鋒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國道G304線圖布信至霍林郭勒段公路位于內蒙古通遼市內,是內蒙古自治區“三橫九縱十二出口”公路網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霍林郭勒市東出的唯一通道,同時也是霍林郭勒市煤炭資源外運的最主要通道。該工程由即有G304線二級公路改建為一級公路,本項目為一次投資建成,2006年底開工,2008年竣工,工期二年。
1.1 自然環境
1.1.1 地形地貌
路線所在區域位于大興安嶺東南坡,項目區內地貌類型根據其成因和地貌特征可劃分為中低山、山前斜地、河谷地形等三類地形。沿線的中低山生態系統和典型的山地景觀,給當地牧民提供賴以生存的牧草資源,但其賦存的生態環境脆弱而敏感,環境容量較小。
1.1.2 氣象
勘測區屬于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干旱、半干旱地區。四季變化明顯,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短暫,冬季漫長而寒冷。根據霍林郭勒氣象資料,多年平均氣溫0.1℃,0℃以下氣溫一年有222d,無霜期在70~90d,全年最冷月1月份平均氣溫為-20℃,最大凍結深度為269cm,極端最低氣溫-37.66℃,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19.5℃。多年平均降水量410mm;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894.1mm(20cm蒸發皿);多年平均風速為3.15m/s,風向為西北西向(WNW),最大風速為15.93m/s。
1.1.3 水文
境內主要河流有霍林河、阿日昆都楞河和零星分布的湖泊等,河流在境內常年流水,流量不大,雨季常有洪水。
1.2 社會環境
1.2.1 沿線地區人口
本項目連接扎魯特旗、霍林郭勒市兩旗市。扎魯特旗總面積為17193km2,2001年扎魯特旗總人口29.9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達14.9萬人,占總人口的50%。霍林郭勒市總面積585km2,2001年總人口6.8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達3.2萬人,占總人口的48%。本項目路線所經區域的居民絕大部分為牧民,搞好民族關系,是本項目建設成功的關鍵。
1.2.2 沿線城鎮居民點
本項目起點位于扎魯特旗圖布信村西,終點位于霍林郭勒市南,沿線地理、地貌為中低山區,沿線只有阿日昆都楞蘇木村落和零星的土木結構牧羊房,隨著季節變化,人流、畜流亦有變化。
本項目的建成將為該區域提供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為促進沿線區域的礦產資源、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務,從而帶動沿線經濟的發展。但公路建設不可避免地對區域內的社會自然環境、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產生影響。
2.1 生態環境的影響
施工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路基填挖等工程行為對沿線地形地貌的改變和對原有植被的破壞。項目所經之處將不可避免地侵占草場綠地及山澗自然走廊;路線河谷路段,由于受最大縱坡限制,局部地段會出現高填深挖,造成邊坡不穩定,誘發邊坡滑塌;由于項目地處內蒙古東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區,路基防護植被恢復,需要較長時間,這樣不但破壞環境,而且減少了草場面積和牛羊群的牧草范圍。大量的挖方棄土處理難度大,如措施不當,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邊坡防護、水土流失的防治是本項目實施階段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2.2 水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砂石材料的沖洗、混凝土攪拌后產生的廢水、鉆孔灌注樁的泥漿及施工隊伍的生活污水排放,對水環境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公路路基填料的覆壓會導致地下潛水層流徑改變,從而改變局域的水系結構。
2.3 大氣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大量土石方開挖運輸填筑引起的揚塵;砂石料運輸、混凝土攪拌產生的灰塵;運營期機動車的尾氣排放污染,都將對公路沿線的草場、牲畜及牧民生活產生影響。
2.4 對牧業生產的影響
本項目受所處區域天氣氣候的影響,施工期為每年的5~10月份,這也是當地牧業生產的活動期,牧群需要在各個草場放牧,而G304線是牧群主要的游牧、轉場通道,大量的施工車輛行駛于道路上,將會嚴重影響牧群遷移。施工期各種施工作業機械運轉時噪聲、開山炸石的爆炸聲,運營期間行駛車輛的噪聲,會對久居安靜環境的牛羊馬群的游牧產生一定影響。
3.1 設計階段的環保措施
公路環保設計應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全面考慮所經地區的社會自然環境,做到經濟、適用、美觀。該合同段公路設計階段采取的環保措施如下:
a)整治K12+000~K13+000路段涎流冰病害,將路線向山邊布設,提高路面標高,以避開涎流冰病害,防止涎流冰涌上公路,出現路面結冰及堵塞公路等危及公路運行安全的情況;
b)注意對沿線草場及其環境的保護,老路路基改造中盡量采取單側加寬,將集中取土場設與公路視線以外,并且要求取土后恢復植被;在草場茂盛處適當降低線形標準,盡量不改移舊線,而通過交通工程措施來保證公路的安全暢通;
c)線形設計保持與周圍環境協調,避害趨利,盡量避免大填大挖,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達到既保持山體穩定、降低工程造價,又能搞好水土保持的目的;
d)針對本地區干旱少雨的環境特點,對路塹邊坡采取工程防護與植草防護相結合的措施,采用拱形、人字形、菱形等骨架防護,達到既穩固邊坡又美化環境的效果(如圖1所示),路堤邊坡采用適宜本地區氣候的灌草防護為主的形式,浸水路堤邊坡采取漿砌片石加固,以防水流的沖刷;

圖1 邊坡拱型骨架及植草防護效果圖
e)利用土石棄方加寬路基,在沿線視野開闊、風景優美處設置觀景平臺,增加公路的服務功能。
3.2 施工階段的環保措施
該合同段公路施工階段采取的環保措施如下:
a)搞好民族關系,尊重少數民族牧民的宗教、風俗習慣,做好地方協調工作,為工程施工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b)盡量減少對施工影響區的植被、天然地表、自然河床的破壞,路塹邊坡開挖一級,防護一級,以防止開挖后的坡面長時間暴露,引起邊坡崩塌;集中取土后做好清理、平整及植被恢復工作,防止水土流失;
c)中低山區公路拓寬地帶應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盡量減少爆破強度,避免巨大震動引發山體滑坡,從而保持局域環境穩定;
d)施工中大量建筑材料的調運以及人員的流動,會增加施工區域原有道路或施工便道的行車擁擠度,特別是有牧群遷移時,為避免局部施工路段出現人畜爭路,引起交通混亂,施工單位應辟出專用通道,保證牧群的移動,采取措施切實加強現場交通管理;
e)由于瀝青混合料和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堆料場及混凝土預制場等施工場地都處于草原上,施工過程中嚴禁直接排放污水,廢水需設專用沉淀池處理后排放于河道內,工程完成后需做好植被恢復工作,以維持原來生態環境;
f)注意做好棄土場地的水土保持及植被恢復工作。
4.1 公路環境保護的對象是公路沿線的環境質量、水土資源、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沿線居民的生活質量和人文地理景觀價值;隨著北疆草原、民俗風情旅游的開發和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人們對公路路域環境的要求也必將越來越高,環境將逐步成為人們首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4.2 公路環境保護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對公路工程施工及運營期所產生的噪音、光、揚塵、廢氣、污水及棄土場等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4.3 本項目區屬于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干旱、半干旱地區。四季變化明顯,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短暫,冬季漫長而寒冷,其賦存的生態環境脆弱而敏感,環境容量較小,為保護當地牧民提供賴以生存的牧草資源,因此建議本地區的其他工程項目也能重視環境保護。
[1]JTJ/T 006—98,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S].
[2]JTG B03—2006,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