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斌,戴普燦
(云南省宣威市格宜鎮林業站,云南 宣威655404)
項目區位于宣威市東北部的格宜鎮,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大鎮,距市區42km,東經104°16′~104°28′,北緯26°10′~26°29′,國土面積250.2km2,山區面積占67%,壩區面積占33%。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溝壑縱橫,喀斯特地貌突出,屬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等多種氣候類型并存的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具有干濕季節分明、冬季干旱多風、干冷同期、夏秋多雨、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3.3℃,年平均降雨量980mm,無霜期216d,日照2018h,對林業及生態環境建設極為有利[1]。
據2008年宣威市石漠化監測:項目區總面積250.2km2,石漠化面積達26.67km2,其中輕度石漠化800hm2,中度石漠化800hm2,強度石漠化667hm2,潛在石漠化土地467hm2[2]。根據2004年遙感調查結果:項目區水土流失面積達80.3km2,輕度以上土壤侵蝕面積為38km2,其中輕度侵蝕面積24.5km2,中度侵蝕面積9.1km2,強度侵蝕面積2.9km2,極強度侵蝕面積1.5km2。項目區土壤流失量為14.8萬t/年,土壤侵蝕模數為92.25(km2·年)[3]。
在國家大力實施科技興林戰略,加強林業生態建設,促進林業產業發展和林農增收致富的關鍵時期,啟動實施了石漠化生態修復項目。此項目來自2009年度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資金項目,項目區布局在宣威市格宜鎮境內,建設規模1000畝,投資為100萬元,治理內容:對石漠化地帶進行綜合治理,通過項目實施,以現有先進、成熟、實用的技術成果為依托,加大科技資源的整合力度,強化項目帶動力,提高科技成果應用水平和科技貢獻率,切實提高造林效果。
造林地塊Ⅰ位于格宜鎮啟文村委會,海拔為1940~2145m,土壤為石灰巖母巖發育而成的紅壤,沙壤土,坡向西北,坡位中,石礫含量32%,造林前總蓋度為38%。地塊Ⅱ位于龍山村委會,海拔為2080~2049m,土壤為石灰巖母巖發育而成的紅壤,沙壤土,坡向西,坡位中,石礫含量28%,造林前總蓋度為42%。造林區土壤干燥屬嚴重石漠化區域的巖裸地,年降雨975.2mm,年平均氣溫13.4℃,無霜期300d,造林前有荀子、對節木、火把果等灌木,有白毛、地丁、茵陳蒿等草本植物。
(1)建成石漠化生態修復推廣示范林1000畝,其中以“爆破整地、客土、施肥、地膜覆蓋配套造林技術”和“干香柏、滇合歡容器苗陽坡造林配套技術”在Ⅰ地塊營造示范林700畝;以“針闊混交林不規格營建技術”在Ⅱ地塊營造示范林300畝。造林成活率達90%以上,保存率85%以上。
(2)造林樹種生長指標:川滇榿木,樹高年均生長量30cm以上,地徑年均生長量0.4cm以上;干香柏,樹高年均生長量30cm以上,地徑年均生長量0.5cm以上;滇合歡,樹高年均生長量30cm以上,地徑年均生長量0.4cm以上。
采用設置樣方的辦法實施每木調查。2009年8月(初植后)按地塊面積的1.5%設置樣方,每個樣方面積20m×20m,隨機設置25個樣方,樣方總面積為1hm2,分別調查初植后地塊內各樹種的平均苗高和地徑。2009年11月,按地塊面積的1%設置樣方,每個樣方面積為20m×20m,隨機設置10個樣方,樣方總面積為0.67hm2,調查各地塊造林成活率。2012年11月,按地塊面積的1.5%設置樣方,每個樣方面積20m×20m,隨機設置25個樣方,樣方總面積為1hm2,調查各地塊內各樹種的平均苗高和地徑。用平均苗高減去初值時地塊平均苗高再除以3,計算苗木年平均高生長量。用苗木平均地徑減去初值時地塊平均苗木地徑再除以3,計算苗木年平均地徑長量。采用苗木成活(保存)株數除以造林總株數乘以100%來計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用游標卡尺測地徑,用鋼卷尺測苗高。
用造林后各樹種的年平均地徑、樹高生長量,以及造林成活(保存)率與對應的造林指標作差量化比較,差值大于等于0,效果良好,小于0,則效果差。
川滇榿木年平均樹高41.6cm、平均地徑0.61cm;圓柏平均樹高34.3cm、平均地徑0.54cm;滇合歡平均樹高36.3cm、平均地徑0.57cm。川滇榿木平均成活率96.05%保存率94.2%;圓柏平均成活率95.6%,保存率95.35%;滇合歡平均成活率96.2%,保存率94.05%。兩造林地塊平均成活率為95.95%、保存率為94.5%,詳見表1。

表1 石漠化治理結果
經測算,三個樹種年平均地徑、樹高生長量均大于指標要求,造林效果良好。川滇榿木年平均樹高生長量比指標大11.6、平均地徑比指標大0.21;圓柏年平均樹高生長量比指標大4.25、平均地徑比指標大0.04;滇合歡年平均樹高生長量比指標大6.25、平均地徑比指標大0.17;各樹種造林成活(保存)率均比指標大:川滇榿木造林成活(保存)率比指標分別大6.05%、9.2%;圓柏造林成活(保存)率比指標分別大5.6%、10.4%;滇合歡造林成活(保存)率比指標分別大6.2%、9.05%。在造林過程中,由于造林地塊立地條件較差,造林難度較大,采用爆破整地、客土、施肥、地膜覆蓋配套造林技術,有利于提高造林效果。
為確保該項目順利實施,格宜鎮成立了項目實施領導小組,負責指揮協調,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格宜鎮林業站,負責日常工作。
為確保該項目順利實施,建立了目標責任制、風險抵押金制度、責任追究制度、“整地檢查、植苗檢查、造林當年檢查、三年后檢查;落實管護人員、落實管護責任、落實防火防病蟲措施、落實工作經費”的四查四管制度,有效提高了造林質量。
針對造林地塊的立地實際,按照適地適樹的要求,充分考慮所選樹種的適生性、抗逆性、選擇了圓柏、滇合歡、川滇榿木作為造林樹種。根據造林地60%以上屬于巖裸地的實際,采取爆破整地的方法,實行機械整地、客土施肥、膜蓋地覆造林,株行距為2m×2m,采用品字配置方式,穴塘規格規劃為80cm×80cm×80cm,提高了作業設計的可操作性。由于施工作業設計科學合理,可行性強,為造林提供了前提條件,所以造林成活(保存)情況較好。
本項目旨在推廣運用曲靖市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已取得的技術成果、經驗和做法,重點解決生態等級高、石漠化嚴重地區的生態恢復。項目實施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石漠化人工治理與生態自我修復,減輕水土流失給當地造成的災害損失,實現糧食增產,經濟增收。通過實施該項目,至少每年可實現經濟替代效益1290.1萬元。
通過治理石漠化1000畝,當地農民可從營造林、撫育、管護等過程中直接創收20萬元[4]。加之林分郁閉后,林木生長量按每公頃年平均生長1.5m3計算,可每年增加林木蓄積100m3,按每立方米600元現行市場價的儲備價格計算,每年可增加森林儲備價值6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本項目實施后,可有效減少項目區的水土流失,項目建成后,將新增森林面積1000畝,可有效發揮防風固沙、改善小氣候、吸收二氧化碳、進化粉塵、吸收有害氣體、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輕水旱災害、保護野生生物等作用;可改善工程區域的小氣候和水資源分布狀況;可有效地降低暴雨地表徑流及泥沙攜帶量;可避免林地的石漠化和沙化,項目區的生態功能將明顯增強,農業生態環境將得到一定改善。按森林生態替代價值進行量化評價,每年至少可產生生態替代效益1284.1萬元。
(1)涵養水源及蓄水效益。每公頃森林每年可增加蓄水375m3,每年增加蓄水25000m3,按0.5元/m3計算,其替代價值每年為1.25萬元。
(2)保土保肥效益。1hm2森林每年保土60t,固土工程按1元/t計算,其替代價值每年為0.4萬元;1hm2森林每年減少土壤中氮、磷、鉀流失折合有機肥510kg,以800元/t計算,其替代價值每年為2.72萬元。
(3)凈化空氣,抗御自然災害效益。1hm2森林每年釋放氧氣0.735t,可吸收二氧化碳361.8t,可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0.72t,可吸塵330~900t,可降低噪音和殺滅細菌[5]。新增的森林林分達到郁閉后每年可釋放氧氣49t,吸收二氧化碳24141.2t,至少可吸塵22001.1t,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48t。
氧氣按50000元/t,二氧化碳固定成本按273.3元/t,消減粉塵單價按170元/t,吸收有毒氣體按185.9元/t計算,1000畝森林每年可產生經濟價值1279.7萬元(245萬元+659.8萬元+374萬元+0.89萬元)。
(4)項目區治理范圍植被覆蓋度將大幅提高,可實現保持水土、避免林地石漠化的目標。
通過對石漠化地區生態修復技術推廣示范,一是直接給項目區注入80萬元的資金,改善當地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增加林副產品種類,安置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二是為宣威石漠化治理起到典型引路、科技示范推廣作用,另外,可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培訓和鍛煉專業技術人員,提高示范區農戶的科技素質,通過培訓,可有效拓寬林農思路,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對先進技術的接受能力和對石漠化地區生態保護與恢復的認識,從而提高了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1] 中共宣威市委史志辦公室.宣威市志[R].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 宣威市林業局.宣威市石漠化監測報告[R].宣威:宣威市林業局,2008.
[3] 祥 斌,邱學華.云南省宣威市水土流失防治思路及建設成效[J].人民長江,2010(7):56~62.
[4]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林業碳匯與氣候變化[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