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雷
(咸陽師范學院 體育系,陜西 咸陽 712000)
項群訓練理論已經得到了體育界的普遍認可,并廣泛應用于體育教學、訓練、管理等多個領域,運動項目的項群劃分是建立項群理論體系的前提,選擇分類標準是劃分項群的前提。經典的項群理論是按決定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運動成績的評定方法和運動項目的動作結構3個分類標準對所有的競技運動項目進行分類的[1]。依決定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分類是競技運動項目的主要分類體系之一。盡管這一分類體系對項群理論的形成極為重要,但尚存不足,主要表現在:部分分類標準較為表象與籠統,對項目群體內部的訓練規律反映不夠明顯,由此造成同項群中不同項目之間的共性規律不夠明顯、相互間可借鑒的地方較少;隨著運動項目的不斷擴大,原來的分類體系已經無法囊括所有的運動項目,更多的項群亟待建立;部分項群名稱尚待規范等。為此,本文以“項目本質特征”作為研究視角,運用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理論對運動項目進行重新認定。
由于部分分類標準較為表象與籠統,因而造成同項群不同項目之間的共性規律不夠明顯、相互間可借鑒的地方較少。比如,舉重、投擲與跳躍項目隸屬于同一項群,舉重是我國的優勢項目,但跳躍與投擲多年來一直處于落后水平;我國在皮劃艇、帆船、賽艇甚至長距離跑上取得了突破,但中距離跑卻難有起色等。體能主導類快速力量性項群包括跳躍、投擲與舉重項目,快速力量是作為二級分類標準存在的。力量素質有很多類型,不同的力量素質差別較大,跳躍、投擲與舉重項目的核心力量是什么?選擇快速力量作為二級分類標準有什么科學依據?根據氧代謝的特點,耐力分為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這是兩種有很大差別的素質。中距離和長距離的走、跑、速滑、游泳等項目需要的耐力素質不盡相同,而將其統一列為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之中,其中有多少規律可供借鑒?將技戰能主導類劃分為同場對抗性項群、隔網對抗性項群、格斗對抗性項群和攻防轉換性項群4個亞類,只是按照競技項目的外在表象進行的分類,并沒有按照項目的本質屬性來劃分,這樣劃分所形成的項群,又有多少共性特征?
競技能力結構由體能(形態、素質和機能)、技能、戰能、心能和智能等構成。盡管不同競技運動項目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不盡相同,但競技能力的組成卻是相同的,只是各子能力的比例不同而已,即各子能力的貢獻量大小不一樣,有些子能力起著主導作用,有些起重要作用,而有些則起著基礎作用。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競技運動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運動項目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入,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也應隨之進行相應的修訂。比如,跨欄跑、競走、撐竿跳高在項群訓練理論中是隸屬于體能主導類的競技項目,近來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認為這3類運動項目競技能力結構中體能與技能雙方共同起著主導作用[2-3]。心理能力除了在技心能主導類項群中起著決定作用外,在其它項目中也起著重要作用,表明心理訓練已得到普遍的強化與重視[4]。
項群訓練理論在實踐中存在諸如現代五項、男子十項全能、女子七項全能無法找到歸屬的尷尬,更不用說棋類、牌類、電子競賽等競技體育項目和獨具中華體育文化特色的運動項目了。其中涉及到武術,但僅僅局限于散打和競技武術套路,將其分別歸屬于格斗對抗性項群和表現難美性項群之中,而對于包括傳統武術在內的整個武術技術體系卻沒有分析。隨著運動項目“家庭成員”的不斷增多,也必將有新項群的誕生,盡管復合主導競技能力的建立已經豐富了項群訓練理論,相信今后會有更多的復合主導競技能力出現。
按原有的分類標準,可將所有的運動項目分為體能主導類、技能主導類、技心能主導類和技戰能主導類4大類項群,研究業已證明,在技戰能主導類項群競技能力結構中,體能、技能與戰能同是主導競技能力,但有學者習慣上將其稱之為技戰能主導類項群而把“體能”去掉,持這種觀點的人可能認為,一是這樣叫簡捷,二是體能是基礎。概念模糊,那么涉及概念的理論結構就不會清晰,繼而對具體項目的指導作用也必將受到限制,甚至在實踐中出現偏失。鑒于對抗性項群項目的發展趨勢和當前的對抗特征,在此類項群的名稱上不應該忽視體能,相反,現時期更應突出體能的重要性。應將技術、戰術和體能3者同時提到應有的高度加以重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對抗性項群的制勝規律和運動本質,才能為具體訓練、競賽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
“項目本質特征”是指運動項目在比賽規則的允許下,以獲得最佳運動效益為目標,在生物力學、生物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和運動智能學等方面表現出的主要特征[5]。在運動項目的分類過程中,存在分類標準的選擇“重形不重質”的問題,只有對項目本身內在的、微觀的和動態的細節進行剖析,正確理解項目本質特征,才能不斷提高我國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水平。
1)體能主導類。原有的體能主導類項群包含快速力量性項群、速度性項群和耐力性項群3個亞類,快速力量性項群包含跳躍、投擲和舉重3個項目群。這3個項目群之間存在的共性規律并不多,因為它們所需要的力量根本就不相同。力量素質主要分為絕對力量、相對力量、速度力量、爆發力、力量耐力等。絕對力量是指肌肉進行最大隨意收縮時產生的張力;相對力量是絕對力量除以肌肉的生理橫斷面積;速度力量是肌肉快速克服阻力的能力;爆發力是指肌肉在最短時間收縮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張力;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長時間克服阻力的能力[6]。不同力量素質的訓練也存在較大區別。經分析可知,舉重是依據舉起重量的多少,而不是以完成動作的速度來判定成績的,舉重項目級別的分類也是按運動員的體重來劃分的。因此可以斷定舉重項目需要的是絕對力量而不應該是快速力量。爆發力與快速力量是有相似之處而又有區別的兩種力量。投擲需要的是爆發力也不是快速力量。跳躍需要的力量亦屬于爆發力,但最近研究認為跳躍項目對技術的要求也特別高,體能與技能起著復合主導作用,若將其放在體能主導類項群中肯定不利于把握項目的本質屬性。綜上所述,原有的體能主導類快速力量性項群所包含的跳躍、投擲和舉重3類項目群所需要的核心力量素質均不是快速力量,將其放在同一項群試圖尋找共性規律是錯誤的。
原有的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包含中長距離走、跑,速滑,中長距離游泳,越野滑雪,長距離自行車、劃船、帆船、賽艇、皮劃艇等項目。從動作的顯性特征上看,中距離和遠距離的走、跑、速滑、游泳近乎相同,但從項目的運動生物力學與運動生理學上看卻存在明顯的不同。首先兩者的用力特征不同,其次兩者的供能系統不同,前者以酵解能系統供能為主,而后者以氧化能系統供能為主。依據能量供應特點,耐力素質可分為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所以,把中距離和長距離的運動項目歸到同一項群中試圖去尋找規律,從本質上就出現了偏差。把耐力性項群再進一步劃分為有氧耐力性項群和無氧耐力性項群更有利于提煉其中的訓練規律。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競走項目對技能的要求也非常高,把體能與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更有利于把握項目制勝規律。
男子十項全能與女子七項全能屬于奧運會項目,男子十項全能包括100 m跑 、400 m跑、110 m跨欄、1 500 m跑、跳高、跳遠、撐竿跳高、鉛球、鐵餅、標槍;女子七項全能包括100 m跨欄、200 m跑、800 m跑、跳高、跳遠、鉛球、標槍。從中不難看出,原有的項目劃分上根本無法將這兩類項目確定項群的歸屬。這兩類項目體能都起著主導作用,且體能中的力量、速度和耐力都分別起著主導作用,應單獨列為一個項群來把握其中的規律。

表1 按決定競技能力主導因素對運動項目進行的分類
2)對抗類。以生物力學原理,按照發力方式將對抗性運動項目分為粘連型發力的運動、擊打型發力的運動、混合型發力的運動3大類(見表1)。該理論從內在的力學本質來揭示同類項目之間內在的規律,也可認識以太極柔力球、武術等為代表的中國對抗類項目的特色[7]。發力方式是該理論的分類標準,所以,同類項目間具有相似的力學原理,將其提煉出來,無論對運動訓練的理論還是實踐都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按此劃分,太極柔力球與武術、籃球隸屬于同一項群,所以對于這個新興項目的組隊、選材,可以首先考慮有籃球和武術運動經歷的運動員。該項目的發明人白榕、李恩荊都是籃球運動員出身,在教學中,武術專業的學生能夠最快接受該運動項目,都不是偶然。
競技能力結構的新變化,需要對各項群競技能力決定因素作用的等級判別進行重新認定。隨著現代運動訓練的發展,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也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從外部表現看,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由體能、技能、戰能、心理和智能等組成,每類競技能力都包含不同層次的具體競技能力;從競技能力對不同運動項目的影響程度看,運動員競技能力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運動項目運動員競技能力決定因素各不相同,在運動訓練中,需要全面、深入地認識和了解運動專項競技能力的結構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正確地選擇與專項競技需要相符合的訓練內容、方法、手段以及訓練負荷方案,從而有效地組織運動訓練活動。

表2 不同項群運動員競技能力決定因素的等級判別
從競技能力對不同運動項目的影響程度來看,決定運動成績的競技能力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于是提出了復合主導競技能力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大大豐富了項群理論,使原有的體能類和技能類兩大項群擴展為體能主導類、技能主導類、技心能主導類和技戰能主導類4大類項群。盡管這一理論使人們對部分運動專項訓練規律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入,但現有的分類體系在實踐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不僅沒有囊括棋牌類、電子競技類、奧運以外的競技項目,就連奧運競技項目也沒完全包含其中。
隨著人們對運動訓練規律的認識不斷加深以及競技運動項目的不斷擴展,新的項群也應運而生。棋類、牌類、電子競賽等競技項目競技能力結構中智能起主導作用,應將其列為智能主導類項群。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跳遠、跳高、三級跳遠、撐竿跳高和競走、跨欄等項目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結構中,技能也起著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跳躍以及競走和跨欄是由體能與技能復合主導的運動項目,應增加體技能主導類項群。技能與戰能在賽車項目中都是主導競技能力,應把技能與戰能提高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對待,應增加技戰能主導類項群。按原有的分類標準,現代五項歸屬于哪個項群都不完全合適,因為射擊、游泳、馬術、擊劍和越野跑這5項分別隸屬于不同的項群中,從表1可以看出,現代五項競技能力結構中的體能、技能、戰能、心能和智能都起著主導作用,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要求十分全面,獨具特色,應將其單獨列為一個項群把握制勝規律。由于此類項目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要求十分全面,所以,將其列為綜合主導類項群。
從運動項目內在本質上剖析運動項目,利用“項目本質特征”作為分類標準,建立了體能主導類力量性、耐力性和綜合性項群,并進一步細劃為幾個3級分類標準。將體技戰能對抗類項群劃分為擊打型、粘連型和混合型3個亞類。以此分類標準更有利于把握項群內部的訓練規律。競技能力結構的新變化,需要對各項群競技能力決定因素作用的等級判別進行重新認定。隨著人們對運動訓練規律認識的不斷加深以及競技運動項目的不斷擴展,新的項群也應運而生,結合運動項目競技能力結構新特征,新建了智能主導類項群、體技能主導類項群、技戰能主導類項群和綜合主導類項群。伴隨著競技運動項目不斷增多、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不斷發展變化,這一分類體系還需要不斷修整與完善。
[1] 田麥久. 運動訓練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楊鳴亮. 對項群理論中體能主導類項目分類的質疑與思考[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23(1):54-55.
[3] 張玉泉. 關于撐竿跳高項目分類歸屬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4):574-576.
[4] 郭可雷. 現代運動訓練發展趨勢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6):74-81.
[5] 張景,黃勇前,黃亞飛. 以項目本質特征為核心導向提升我國競技體育訓練科學化水平[J]. 體育學刊,2008,15(12):74-77.
[6] 田麥久. 運動訓練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7] 楊建營. 對抗類運動項目的分類(按發力方式)及其理論貢獻[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5):8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