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昌 范 迎 楊 雷 (南陽理工學院生物人類學研究所,河南 南陽 473004)
高血壓發病的危險因素分為不可干預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重要危險因素三個方面〔1〕。國內已有一些高血壓危險因素調查情況,肥胖、體質指數(BMI)、腰臀比(WHR)、甘油三酯(TG)等因素顯示與高血壓有關〔2~5〕,但多為當地調查,對比資料較少。至今仍缺乏中原地區漢族人群高血壓患者體質調查與流行病學分析。南陽市地處中原,總人口1 100多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人口,經濟水平不夠發達,城鄉居民普遍對高血壓健康意識淡薄,醫療設施不夠健全,很有必要對南陽城鄉居民高血壓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本文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應用2009~2010年南陽市40歲以上城鄉居民高血壓及其危險因素抽樣調查資料,從人口學因素、行為因素、測量指標和高血壓家族史探討人群高血壓與相關危險因素的關系,為該地區高血壓綜合防治措施的制定和開展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運用多層次隨機整群抽樣方法,選取南陽市城市2個、農村4個居民區,征得調查對象對調查方案知情同意下,對40歲以上人群進行問卷調查及體質測量,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者入圍。
1.2 觀察測量指標 采用自編的統一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年齡、性別、遺傳家族史、吸煙、飲酒、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個人基本情況,體質測量:測量血壓、腹圍、臀圍、身體脂肪含量、內臟脂肪含量等指標。腹圍取肋弓下緣與髂嵴連線的中點連線,臀圍取臀部最大周徑。分別計算腹/臀比(WHR)和BMI。
1.3 診斷標準 高血壓診斷標準: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和(或)使用降壓藥者。新發高血壓患者以現場體檢結果結合診斷標準判斷。
體質指數(BMI)判斷標準:<18.5 kg/m2為偏瘦,18.5~23.9 kg/m2為正常,24.0~27.9 kg/m2為超重,>28.0 kg/m2為肥胖。飲酒:每周至少飲酒1次。吸煙:現在吸煙指被調查者到目前為止吸煙支數超過100支,并且繼續吸煙;以前吸煙指被調查者到目前為止吸煙支數超過100支,但是已經戒煙;從不吸煙指吸煙不足100支和從不吸煙。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13.0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分析。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應用Logistic回歸模型對高血壓的危險因素進行相關分析。
2.1 基線資料 本次研究入選符合標準的居民1 860人,其中1 750人同意并參加本次調查,應答率為94.08%,其中有80人的調查數據中因缺少年齡、性別、血壓等關鍵信息而被剔除,故本研究有效調查人數為1 670人,其中城市654人,農村1 016人。南陽市城鄉人群40歲以上漢族高血壓患病人數分布見表1,7項體質測量指標結果見表2,高血壓人群一般資料調查結果分布見表3。

表1 南陽市城鄉40歲以上漢族人群高血壓患病人數分布(n)
2.2 高血壓患病資料及統計學分析 南陽市城鄉40歲以上漢族高血壓患病資料及χ2、P值計算結果見表4,總患病率為44.31%(740/1 670)。高血壓患病影響因素單因素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高血壓患病影響因素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見表6。

表2 南陽市城鄉40歲以上漢族高血壓人群體質測量結果分布(n)

表3 南陽市城鄉40歲以上漢族高血壓人群一般資料調查結果分布(n)

表4 南陽市城鄉40歲以上漢族高血壓患病資料及χ2、P值

表5 南陽市40歲以上漢族高血壓患病影響因素單因素回歸分析

表6 南陽市40歲以上漢族高血壓患病影響因素多因素回歸分析
高血壓是一種多基因與多環境危險因子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慢性疾病,一般認為遺傳因素約占40%,環境因素約占60%〔6〕。高血壓及心血管病的發生發展是由多種相關危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結果,危險因素包括不可干預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重要危險因素三個方面,年齡、性別、超重與肥胖、心理行為、家族史、不合理飲食等都在其列。目前,國內外研究關于高血壓與高鹽、吸煙、飲酒、活動過少等非遺傳危險因素已經得到證實〔7〕。
年齡與性別是高血壓很強的危險因素,調查發現,高血壓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隨著年齡增大,高血壓的患病率呈現明顯增長趨勢,這可能與老年人活動量少,并隨著年齡的增加導致不同程度血管硬化、血管彈性明顯減低有關。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及農村人口的比例增大,高血壓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將越來越重。文化教育程度與高血壓有一定關聯,從三組(小學及以下、初中/中專/職高、大專/大學及以上)患病率(49.33%、44.19%、30.39%)比較有一定差異,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的總體水平要比城市居民偏低,男性接受較高教育的人數比例也高于女性。分析原因,因為調查對象為現年40歲以上人群,早年的文化教育對自身健康的影響要比小于此年齡段人群文化教育顯示的差別大,大部分文化教育程度較高的居民能夠認識到健康行為的重要性,從而早期有意識的執行,避免發展為疾病狀態。由于一些歷史原因導致居民接受教育程度不高,且出現性別上的教育程度的差異,但這種狀態會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與普及,城鄉、性別之間的差異會逐漸縮小。從婚姻狀態的分布上來看,未婚、喪偶、分居或離婚與高血壓患病率盡管農村和城市比較統計上顯示差異,但是從實際數字來看,城鄉居民的婚姻狀態分布表現的差異不是很大。高血壓是一種具有家族性發病傾向的多基因遺傳疾病,其家族史是高血壓的一項重要危險因素,本研究分析發現在農村居民中,具有高血壓家族史的居民發生率(28.67%)略高于城市(25.86%),而對性別之間比較無差異。
隨著社會加大對戒煙與控制飲酒的宣傳及制度約束,人們普遍能夠認識到煙酒的不良作用,從而使吸煙者與酗酒者大量減少,戒煙與戒酒行為越來越多。由表2分析,南陽城鄉高血壓人群中,吸煙率及飲酒率均有明顯下降趨勢。城市高血壓患者吸煙率、飲酒率略低于農村,城鄉之間差別在逐漸縮小。考慮到南陽為盆地,為農業大市,城鄉間文化、經濟較為接近所致。高血壓患者直接或間接接受到飲酒危害的健康指導,也使得煙酒使用者普遍減少。
腹圍、身體脂肪率、內臟脂肪率、腹圍/臀圍比值(WHR)和BMI均與高血壓患病有較大關聯身體脂肪率、內臟脂肪率、WHR、BMI均與血壓值相關。身體脂肪率是身體脂肪總量占體重的比率,內臟脂肪率是內臟周圍附著脂肪的程度。腹圍主要反映腹內脂肪的堆積情況,可利用WHR來診斷,皮下脂肪層具有保溫的功用,厚度增加也反映體內的脂肪增多。過多脂肪積聚于體壁與高血壓、心臟病等有關。BMI是判斷身體肥胖度的國際標準,與標準體重人比,肥胖的人更易患生活習慣及相關疾病。實際分析BMI時,要注意在BMI正常范圍之內的一種隱性肥胖。
有關資料顯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壓患病率較體重正常者要高2~3倍,減肥可降低肥胖體質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適量運動不僅可使收縮壓和舒張壓下降,且對減輕體重、增強體力有利。本研究中也發現,不論在農村還是城市,超重和肥胖者發生高血壓的風險都要高于正常體重和正常腹圍者,特別是身體的脂肪過多地集中于腹部,形成腹型肥胖者患高血壓的危險性高于一般人群。城市居民在本次調查中肥胖人數比例要高于農村居民。城市高血壓人群身體脂肪率、內臟脂肪率均高于農村,提示城市人群體內脂肪堆積程度高于農村,對該人群控制脂肪攝入量也敲響警鐘。血壓與血脂之間存在著生物學上的相互關聯,血脂異??蓳p害動脈血管內皮功能,而動脈的收縮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血管功能內皮的調節,從而對動脈血壓也將產生影響〔8〕。
無論城市和還是農村,年齡、家族史、內臟脂肪率、BMI、WHR均是高血壓的單元易患因素,年齡、BMI、WHR均是高血壓的多元易患因素。年齡、性別(男性)、吸煙、飲酒、文化教育程度、腹型肥胖、腹圍、BMI分型、WHR、身體脂肪含量及分布、高血壓家族史均可以影響高血壓的發生。40歲以上人群存在多種高血壓易患因素,且在同一個體同時存在多種危險因素。對個體來說,已有的血壓情況對健康構成的危險因為有其他危險因素而被增大,例如肥胖、超重、過量飲酒和內臟脂肪率增高。從群體水平考慮,因為教育程度、吸煙、飲酒和婚姻狀況等可定為社會因素,事實上高血壓人群的影響因素與這些危險因素聯系起來應強調其社會性。
總之,年齡、家族史、內臟脂肪率、BMI、WHR是導致血壓升高的重要影響因素。實際分析中,要綜合考慮的多種因素對血壓的影響,加強對高血壓易患人群生活方式及體質改變的關注,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體重與血壓,對各項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干預,預防高血壓及相關心腦血管病的發生與發展。
1 李 玲.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與干預策略〔J〕.中華全科醫學,2010;8(12):1602-4.
2 楊中榮,查 君,王濱燕,等.安慶農村社區高血壓人群中甘油三酯與體質指數相關性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14(6):548-51.
3 胡 泊,李 衛,劉 冰,等.北京市城鄉中年人高血壓流行情況及危險因素分析〔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0;30(7):759-62.
4 王 巖,黃久儀,詹 青,等.上海市南匯區中年居民BMI與血壓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30(2):137-40.
5 張曉方.體質指數、腰臀比與高血壓關系的Meta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7(3):59-60.
6 Jan AS,Jiguang W,Giuseppe B,et al.Essential hypertension〔J〕.Lancet,2003;361(9369):1629-41.
7 Dookfeng GU,Anjali Gupta,Paul Muntne,et al.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clustering among the adult population of China〔J〕.Circulation,2005;112(5):658-65.
8 曾曉瓊,鄧 毅,劉淘真,等.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脂異常與血壓變異性的相關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15):1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