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偉 廖天安 甘成文 (海南省人民醫院口腔科,海南 海口 570311)
頜骨囊腫是口腔頜面部的一種多發病,由于解剖結構上的原因,體積較大的囊腫在手術刮治中和手術后常會遺留較大創面或死腔,術后滲血及水腫、疼痛明顯,術后殘腔的處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因此,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重要。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以纖維蛋白凝膠為主要成分的醫用生物蛋白膠(BFG)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治療老年頜骨囊腫手術之中,其能夠有效地減少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且能夠促進傷口的愈合、封閉缺損等,在外科手術領域已被廣泛應用〔1~4〕。我科于2007年開始將BFG應用于頜骨囊腫手術中,以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8月至2009年6月由我科醫師施行的頜骨囊腫刮治術患者共98例,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齡40~75〔平均(56±3.2)〕歲。其中根尖囊腫60例,含牙囊腫24例,角化囊腫14例;下頜骨44例,上頜骨54例,上頜骨囊腫中與上頜竇相通8例。將本組98例老年頜骨囊腫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n=50)行頜骨囊腫刮治術(不加任何藥物),實驗組(n=48)在此基礎上加用BFG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疾病種類、囊腫規格以及手術耐受力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在頜骨囊腫刮治術完成后,骨創腔充分止血,生理鹽水沖洗后,實驗組使用事先配制好的5~10 ml BFG均勻地噴灑于骨創腔之內,逐層加厚,直至能夠全部充滿骨創腔之內,囊腫累及上頜竇者,BFG覆蓋上頜竇黏膜穿孔處,對位縫合切口。對照組不使用醫用BFG,骨創腔內填塞碘仿砂條,并將末端置于切口外(或鼻腔內)作引流。實驗組術中需注意噴涂BFG時勿用紗布接觸,若發生針頭被白色凝膠堵住時立即更換一個新針頭,敷上BFG的創口不能用鹽水沖洗。
1.2.2 術后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術后傷口處滲血情況,有無惡心、異物感,術后第3天腫脹及疼痛情況,術后拆線時間。
腫脹程度指標:腫脹Ⅰ度:外觀正常無腫脹;Ⅱ度:自覺腫脹,外觀不對稱;Ⅲ度:腫脹明顯,左右頜面部外觀明顯不對稱。
疼痛程度指標:疼痛Ⅰ度:無自覺或輕微疼痛,正常睡眠;Ⅱ度:自覺疼痛,無須或僅須少量藥物輔助止痛;Ⅲ度:劇烈疼痛,須口服或肌注止痛藥方能止痛,影響睡眠。
1.2.3 生存質量評價標準 本研究使用的患者生存質量評估標準總共144分,主要包括如下幾個項目:患者的自覺癥狀、日常生活、社會活動、心理情緒狀態以及軀體生理功能狀態等。嚴格按照上述幾個項目,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分。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切口拆線時間數據以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
2.1 兩組患者腫脹、疼痛及切口拆線時間對比 實驗組所使用的BFG噴灑約5~10 s之內就很快形成了一層半透明乳白色的薄膜,5 min之內完全凝膠,其附著于骨創傷,最終能夠達到血、封閉創口以及支撐等作用。48例患者術后24 h手術切口處已無異常滲出物,而對照組患者術后2~3 d內手術切口處仍有少許血性滲出物。實驗組未發現有因用BFG致感染、發熱、過敏反應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進食無明顯不適,口內無異物感,無惡心癥狀。實驗組患者術后腫脹及疼痛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拆線時間較對照組提前2 d,差異有顯著性,對照組患者因骨創腔內碘仿砂條的存在,傷口愈合緩慢,亦難以達到臨床Ⅰ期愈合。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出血時間腫脹、疼痛及切口拆線時間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對比 根據患者生存質量評價標準,對照組與實驗組術后生存質量總得分分別為(101±5)分,(136±8)分,二者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比較(分,s)
組別 自覺癥狀心理情緒狀態軀體生理功能狀態日常生活社會活動 總得分對照組54±6 11±5 17±7 16±5 21±7 101±5實驗組 65±9 14±6 23±8 25±8 23±7 136±81)
2.3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對比 主要對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疼痛麻木例數(n)、術后感染例數(n)以及術后3 d內復發等指標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s)
指標 實驗組 對照組 χ2值 P值33.2±3.3 66.7±6.9 12.329 <0.01術中出血量(ml)6.3±0.9 108.8±15.6 28.934 <0.01術后疼痛麻木〔n(%)〕 3(6.25)25(50.0)36.711 <0.01術后感染〔n(%)〕 0(0)8(16.0)13.970 <0.01術后3 d內復發〔n(%)〕 1(2.1)8(16.0)手術時間(min)6.537 <0.01
頜骨囊腫是口腔頜面部的一種多發病,體積較大的囊腫在手術刮治中和手術后常會遺留較大創面或死腔,術后易出現滲血腫脹及疼痛等并發癥。傳統治療老年頜骨囊腫手術之中,所使用的填充材料為碘仿紗條,但填塞碘仿紗條后縮小了口腔體積妨礙進食、需再次取出、有異味感影響食欲、傷口愈合緩慢,亦難以I期愈合等,影響患者術后的早期恢復,并使患者住院時間延長,增加了住院費用。
BFG又稱纖維蛋白膠、纖維蛋白封閉劑,主要由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VIII和凝血酶以及Ca2+等組成。當各成分均勻混合后模擬凝血過程的最后階段。Ca2+的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激活凝血酶原,并將其激活轉化成為凝血酶,它會使得纖維蛋白原轉化成為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被凝血酶激活的第8因子則能夠促使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逐漸轉化成為不可溶的網狀纖維蛋白多聚體〔5,6〕。該網狀纖維蛋白凝膠具有非常好的凝血、止血功能,能夠十分有效地對組織創面的滲血現象加以有效地制止〔7,8〕,封閉缺損的組織,并且能夠促進組織創口的愈合〔9〕。
本研究以頜骨囊腫刮治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BFG用于手術過程之中,患者的疼痛、腫脹等不良癥狀明顯緩解,且術后拆線時間較對照組提前;對照組與實驗組術后生存質量總得分、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麻木例數、術后感染例數以及術后3 d內復發等指標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分析其原因可能是BFG能較好地封閉骨創腔創面,減少局部組織創面的各種滲出,封閉了局部創面的神經末梢,有效消除了頜骨囊腫術后潛在死腔的存在,降低了患者術后感染的機會。另外,實驗組患者術后進食無明顯不適,口內無異物感,無惡心癥狀,更顯示了BFG較碘仿紗條在頜骨囊腫手術中應用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在頜骨囊腫手術中應用BFG能有效封閉骨創腔、促進傷口愈合,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的腫脹與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應該在老年頜骨囊腫手術之中加以推廣并應用。
1 李智佳,章海波,黃壯榮,等.醫用生物蛋白膠在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中止血的應用體會〔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10(8):1518-9.
2 王景麗.醫用生物蛋白膠在甲狀腺手術中的應用觀察〔J〕.山東醫藥,2008;48(43):55.
3 李曉明,張艷峰.醫用生物蛋白膠在食管胃頸部吻合術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0;50(43):84-5.
4 薛建中,田建偉,陳 顥,等.醫用生物蛋白膠在腹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2008;6(4):196-7.
5 匡世軍,嚴 娟,周燕武,等.醫用生物蛋白膠在完全埋伏阻生牙拔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0;3(7):423-4.
6 王子薇,王淑梅,李 紅,等.老年頜面腫瘤術后自控靜脈鎮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1):3188-9.
7 Bechstein WO,Strey C.Local and systemic hemostasis in surgery〔J〕.Chirurg,2007;78(2):95-100.
8 Mankad PS,Codispoti M.The role of fibrin sealants in hemostasis〔J〕.Am J Surg.2001;182(2):21-8.
9 Davidson BR,Bumett S,Javed MS,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a novel fibrin sealant for achieving haemostasis following partial hepatectomy〔J〕.Br J Surg,2000;87(6):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