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繼偉
南京市京劇團于2011年成功地推出了一臺 《紅色經典新唱響》,這是一臺集現代京劇經典唱段、片段、折子戲之大成者。為何是在2011年排演一臺這樣的劇(節)目?當時是緣起于配合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各類慶典活動。是年伊始,全國各地都啟動了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我們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普及推廣京劇、爭取演出市場的大好時機。“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于是我們于年初集中力量,自籌資金,策劃編創這臺《紅色經典新唱響》劇(節)目,并不失時機地將其推入市場。由于我們策劃精細,排演認真,運作得當,演出不僅贏得了觀眾的歡迎和喜愛,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也贏得了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我們為何能在當今信息時代里,以一臺現代京劇集萃能贏得觀眾,贏得市場,這倒是值得總結并表述一二的。
我們知道,中國的京劇是產生于農耕時代的藝術樣式,況且已經走過了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傳統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盡管精湛和華彩,但它與現當代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已漸行漸遠。如何將其與現代人的生活拉近,發端于上個世紀的戲劇改革及京劇現代戲的創作與探索,已經為我們今天京劇發展做出了示范。現代京劇的形式,集中了戲曲發展以來所有的改革成功經驗,并借鑒了話劇、歌劇、電影等姊妹藝術的表現手法,將京劇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在塑造新的人物、體現時代精神方面作出了許多新的探索和創建,使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從題材內容、音樂創作、唱腔設計、舞美創意以及導演、表演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正因為現代京劇順應了社會生活的發展,順應了現代人們藝術欣賞的需求,所以才能夠被人們接受、喜愛,甚而至于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流行。不可否認,曾經盛行一時的一出出經典劇目,至今大都還在被人們津津樂道,時時傳唱。可以說,現代京劇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普及,有著廣泛持久的接受基礎。我們分析,排演一臺現代京劇經典,定然會得到觀眾的歡迎,也會得到市場的接受。
我們的目標明確了,但是,是搬演一臺現代京劇經典大戲?還是編排一臺京劇紅色經典薈萃?我們曾經為此糾結過。搬演一臺大戲,雖說故事完整,情節好看,人物形象豐滿,能滿足許多觀眾的審美需求,但它題材單一,信息量有限,再加之投入成本大,舞臺裝置要求高,演出成本貴,不易巡回演出,市場前景難測;而編排一臺京劇紅色經典薈萃,雖說不見故事,少有情節,人物形象不完整,但它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形象眾多,色彩紛呈,信息量大,定然會普遍受到歡迎,再加之投入和演出成本低,舞臺裝置要求不高,便于巡演,市場前景肯定看好。更何況,我們還有著排演和運作《龍飛鳳舞》、《龍騰虎躍》、《龍鳳呈祥》(龍系列)、《霓裳流韻》、《雛鳳清韻》(韻系列)等劇(節)目的成功經驗。經過再三研究論證,我們決定排演一臺“紅色經典”薈萃。
我們在諸多的現代京劇中,擷取人們耳熟能詳的精彩唱段,選擇能充分展示精彩的文、武場片段,通過重新整合,巧妙編排,使這臺劇(節)目的演出顯得結構緊湊,節奏明快,精彩紛呈,特別符合當下廣大觀眾的欣賞需求和審美習慣,一旦推入市場,就深得觀眾的喜愛和市場的歡迎。
原本以為,我們的《紅色經典新唱響》在演出數十場,順利完成配合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各類慶典活動任務后,即可偃旗息鼓、刀槍入庫了。未曾料想,在各類紀念活動結束之后,各種商務、晚會、廣場文化、大小型專題活動的訂單依然接踵而來,應接不暇,市場熱度持續升溫,形成了近年來我團藝術產品推向市場的一個小高潮。我們趁勢積極運作,將演出推廣到了南京周邊地區。多地的劇場、廠礦企業、社區、城市中心廣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民兵訓練基地、校園等,都回蕩著我們“紅色經典新唱響”的旋律。我們的演出,時間從2011年上半年一直持續到2012年全年,演出場次共達100余場,觀眾達數十萬人次,盈利100余萬元。
我們的演出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廣泛歡迎和贊譽,創造了社會、經濟兩個效益,而且還鍛煉了演員,穩定了隊伍,提高了演職人員的收入,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指數,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
我們感悟到,當今所處的時代,對劇團來說,已不再是“給我一個機會,我就還你一個奇跡”的時代了,而是一個“你必須創造一個奇跡,才能獲得一個機會”的時代。面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大環境,我們只有抓住時機,揚長避短,敢于突破,盡情發揮,才能“創造奇跡,獲得機會”,才能在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才能感到沿途的風景其實是很美麗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