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衛琴
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是在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相輔相成的一種關系。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解放生產力的一個前提,通過培育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各種文化需求,以充分發揮和實現文化生產力,這也反映出一個社會及地區的現代化及文明程度。江蘇省演藝集團作為國家首批體制改革的先進單位,特別是作為江蘇國有文化企業的主力軍,在國家大力實施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應該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本文試做簡要分析:
演藝集團現在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文化企業,企業的文化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延伸。它是一種“軟責任”,不同于政府的公共文化責任。作為政府,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責無旁貸,但企業的公共文化責任屬于第三次分配,屬于由社會共同參與和發展的慈善事業。除了“民間非盈利組織”,一些盈利組織通過其非盈利行為,在客觀上提供了公共服務產品,成為公共服務產品的實施責任主體或載體。此外,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服務的重要渠道,一些公眾電子傳媒——如新浪網,其提供的一些政府信息、公共信息內容也應屬于公共文化服務或準公共文化服務。
從發展態勢看,會有越來越多的文化企業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層面介入公共服務領域。國外模式是,以企業集團或公司為發起人成立非盈利基金會方式,資助社會公共服務,但中國還沒有達到這一階段。目前,企業參與公共文化的模式有四種:一.直接參與。企業主動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包括純公共文化產品和準公共文化產品),如以拍攝公益廣告、投資音樂會、展覽會以及一些學術活動的方式;二.承接項目。政府不直接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而是以合同訂購的方式,將項目委托給企業,比如三下鄉慰問演出、春節慰問演出、大型惠民演出等,目前演藝集團承接這樣的項目比較多;三.資助參股。企業參股由政府投資的文化設施,或資助公共文化活動,如我們演藝集團經常舉辦的“中外藝術精品演出季”,這種演出就基本上是屬于公益性演出,為的是普及人民群眾欣賞中外優秀經典藝術的水平和素質,從而體現國有文化企業的公共文化責任;四.影響政府決策。企業可以通過影響政府政策和法規的制定,來影響公共文化決策。美國政府的貿易政策,韓國政府在演藝和電影方面的政策,都是其本地企業影響的結果。所以,政策法規的制定本身就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一種實現形式。
相對于商業文化經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意識形態文化、高雅文化和群眾文化并不適用于市場文化生存方式,但是一些企業將會越來越多地參與進來。比如在我們江蘇,很多企業參與了學術論壇的舉辦,參與了新年音樂會的舉辦,參與了影視劇的投拍,參與了舞臺劇的排演及商業運作,參與了許多大型的文化設施的建設等。企業通過參與大型公益活動,對整個社會及公眾產生影響,企業也可以從中受益;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舉辦社區的娛樂文化活動,來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此外,企業還可以通過內部文化的形式,向職工、股東、供應商、上下游企業等提供文化服務。總之,企業可以成為很多公益活動、文化活動的實施主體。
文化企業作為文化主體的一種延伸,其所承擔的“軟責任”應該得到體現,第三次分配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一種實現方式也應得到提倡。從長遠看,政府應該只抓三個方面:即高雅的文化、藝術形態的文化、群眾文化。作為我們國有企業的演藝集團,除了搞好自身的商業演出之外,應該更加多地幫助政府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首先要實現公民的權利,這里面包括四個方面的權利:一是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二是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三是開展文化創作的權利,四是保護他們在文化創造中獲得成果的權利。我個人認為這四個方面都非常重要,但就目前我們公共文化服務的情況來看,我們更多是處于初步階段,即讓更多的市民參與文化成果的享受,和參與一些基本的群眾文化活動。相對于層次比較高的階段,在弱勢群體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如何為他們開展文化創造,并在他們進行文化創造取得成果以后,如何保護他們的權利等方面的工作還剛剛起步。這是我們演藝集團在今后發展中不得不思考的一些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