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琴
1月29日、30日,傳統錫劇《珍珠塔》赴北京參加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本次劇目展演由各省市申報,按照“名家、名劇、名團”的要求,經文化部藝術司組織專家對申報劇目進行遴選和推薦,確定參演劇目18臺。江蘇僅《珍珠塔》等兩臺劇目入選。該劇赴北京演出前,還于24日在南京江南劇院預演。
《珍珠塔》又名《方卿羞姑》、《九松亭》,故事源于湖北襄陽,故事主人公方卿見姑,翠娥贈塔,陳王道嫁女的史實在同里源遠相傳。故同里設此景點,并稱為“珍珠塔”。
整個景點現僅存陳翠娥書樓部分遺跡。故事源于清代彈詞《孝義真跡珍珠塔全傳》,現存最早刻本為乾隆年間的周殊士序的刻本。1958年趙鳳來、孫良波等加工整理,《珍珠塔》的故事由多個藝術門類搬上舞臺,包括呂劇、柳琴戲、越劇、潮劇、歌仔戲、淮劇,揚州評話、長篇蘇州評彈等等,對這個劇本的多個形式的演繹,證明這個故事的獨特性和傳奇性,確實《珍珠塔》故事情節的曲折性和生動性,人物性格的活靈活現為舞臺增色不少,姑母的絕情、姑父的深明大義、表姐的深情,就連兩個丫環紅云和彩萍都是各有特點,難怪連現代媒體藝術的電視劇《珍珠塔新傳》也對這個故事青睞有加,方青卓的姑母形象一度讓人不禁聯想到錫劇舞臺上方朵花搖搖擺擺唱著《十不好》的滑稽模樣,錫劇《珍珠塔》中的《跌雪》、《道情》幾折經典已經深入人心,該劇目也在眾多版本、眾多藝術形式的演出中脫穎而出,成為流傳最廣、家喻戶曉、久演不衰的錫劇傳統劇目。
1960年,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在現代題材戲曲匯報演出大會上,提出要在“兩條腿走路”的基礎上,加上提倡新編歷史劇的內容,主張“大力發展現代劇目;積極地整理、改編、上演優秀的傳統劇目;提倡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創作新的歷史劇目三者并舉”,簡稱“現代劇、傳統劇、新編歷史劇”三者并舉。這樣的創作思路,為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珍珠塔》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997年,江蘇省錫劇團對該劇重新整理、改編,旨在探索錫劇傳統劇目在思想、藝術上的創新和發展,培養和鍛煉新人,以贏得老、中、青觀眾的歡迎。該劇歷經數年,幾易其稿,精打細磨,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至今已經演出了1500多場,先后參加了江蘇省第二屆戲劇節、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和第七屆中國戲劇節的演出。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文化部許多專家稱新版《珍珠塔》使傳統劇目煥發了新的活力,創造了新的輝煌。并稱之為《珍珠塔》現象,在全國總結推廣。
《珍珠塔》在繼承傳統原劇精華的基礎上作了精心的處理和剪裁。刪減了傳統戲中“許婚”、“庵會”等場次,使演出更加集中和流暢。在主題開掘上超越了原作的諷刺,升華為“窮不失志,富不顛狂”帶有人文意味的永恒主題。對先窮后富,揚眉吐氣后的方卿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新版《珍珠塔》注重在人物個性上的精雕細刻,在妙趣橫生,潑辣生動的戲劇語言基礎上,加強了人物性格刻畫并挖掘了新的喜劇因素。與此同時,導表演作了若干新的調整和設計,唱腔音樂上在保留經典的前提下進行了貼近原作的新創作。人物造型和服飾注重了古典美與現代美的有機結合。整個演出完整和諧,戲劇性、音樂性、觀賞性達到了和諧統一。藝術指導是錫劇界的老前輩,梅花獎得主倪同芳,主演有梅花獎、文華獎雙料獲得者、著名“錫劇王子”周東亮、國家一級演員許美霞和董云華。
該劇曾先后榮獲江蘇省第二屆戲劇節優秀演出獎及16個單項獎;江蘇省第二屆“五個一工程”獎;第六屆中國藝術節貢獻獎;第七屆中國戲劇節首屆曹禺戲劇獎優秀劇目大獎及13個單項獎;第十屆文華新劇目獎及優秀表演獎和優秀音樂獎。2004年該劇入選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提名。2005年入選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
為歷史剪影、為時代作傳、為人民立言,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優秀文藝作品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礎。錫劇《珍珠塔》想要打造成在全國范圍內的精品力作,站在在世界的高度宣傳推廣江蘇優秀地方劇種,仍需一代又一代錫劇人的傳承、創新和發展,相信錫劇《珍珠塔》將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大珍寶在未來的發展歷程上永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