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奇峰
農村需要文藝文藝離不開農民
——一個戲劇演員的思考
■龔奇峰
戲劇藝術源遠流長,在廣大農村有極為廣泛的傳播市場,戲劇藝術需要農村的廣大觀眾,農村的廣大觀眾更喜愛戲劇藝術。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我們該怎么辦?這是時代提出的新課題。也是從事這項事業的每個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農村是我們基層劇團的大舞臺。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沃土中的戲劇藝術,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與廣大的民眾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傳統戲曲有頭有尾的故事情節,符合農民的審美性趣,其中的思想意識、民俗名德,市井風貌等,既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寫照,也是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既是傳統文化對民眾的浸潤,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企盼。在相互的依賴中,戲劇藝術與廣大民眾,尤其是與農村的廣大民眾結下了世世代代的不解之緣。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時代的需要,是改革開放的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更是人民群眾迫切向往的需要,作為一名從事文藝工作的演員,深切體會到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怎樣利用戲劇特有的演出形式,來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有著極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搞文藝工作,必須關注農業、農村、農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了農村,忘了我們的父老鄉親,不能忘了我們的根,忘了我們的本。要注重體察農民的情感,把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生活,激發靈感,多生產出他們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藝產品,把對農民的深情厚意轉化為不竭的動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心全意地為農民服務中去。多年來,我們劇團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
我們根據宜興農村的實際情況,開展了“星級文明戶”的評比活動,創作排演了大型現代戲《星光燦爛》,通過“評星、掛星、摘星”等形象的演出,鞭笞了社會上的迷信風、賭博風、忤孽風等不良風氣,維護了正確的社會倫理道德,加強了法制觀念,擺正了小家、大家、和國家三者關系。呼吁人們發揚良好的社會風氣,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向新高潮。一位農村的村干部說得好:“看一臺好戲,勝過開十次村民會議!”村民們看了這臺戲,村頭村尾都充滿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勁頭,仿佛一夜之間辦了一個精神文明培訓班似的。豐富的內涵催人奮進,《星光燦爛》這出戲使各地的農村干部感悟到什么叫“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法與效果的統一”,看到了“用優秀作品鼓舞人”的偉大力量。
二.奉獻農村,扎根農村。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農民,有最廣闊的農村舞臺。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基層文藝工作者必須堅持服務基層,服務農民,把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作為基本職責,讓廣大農民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我們宜興錫劇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我們始終定位于面向農民、面向基層,幾十年來堅持送戲下鄉,活躍在田頭鄉村,每年在農村演出百場以上,為他們獻上一臺臺充滿鄉情鄉音的劇目,在農民兄弟的眼中,劇團是黨與群眾聯系的橋梁、紐帶。
從事基層文藝工作是要有點奉獻精神的,它是支撐著人有意義地活著的支柱;是實現我們目標的動力和源泉,文藝工作者敢于任事、當仁不讓,并非一時心血來潮,盲目沖動,而是理性的決擇、明智的訣策。我們劇團多年來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克服種種困難,長年累月深入到偏遠鄉村演出,不論是在劇場還是在流動舞臺、農村的田頭地頭,我們都堅持節目質量不變,參演人員不減,努力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農民群眾。正是有了我們這些基層文藝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獻,才使得宜興市的文化活動蓬勃開展、使得農民群眾享受到他們渴望的文化生活,可以說我們把美好的人生年華獻給了廣大的農村、農民。我們心甘情愿。
三.面對新形勢,要探索新思路、開創新舉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是不斷積累、不斷創造的過程。首先要有創新的精神。在新農村建設中,一定要注意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開闊思路、拓寬渠道,千方百計搭建平臺,靈活機動地開展活動,為農民群眾提供形式多樣的文化服務,要利用自身優勢,把送戲下鄉,送文化下鄉與培養鄉土文化人才結合起來,積極扶持農民業余劇團,開展經常性的文藝活動,為當地文藝愛好者進行輔導,既培養了文藝骨干,又豐富了農村業余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最基本的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有時不我待的機遇意識,主動創造,才有作為,要把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把滿足農民群眾眼前的文化需要與服務于農民群眾長遠的文化利益結合起來,把文化工作放到發展和建設的進程中去,放到歷史的鏈條中去。
戲劇藝術在農村廣大觀眾中的地位,決定了它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地位。通過廣大戲劇藝術工作者的努力,這種作用會發揮得更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