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芳
在烈火中書寫大愛
——大型話劇《周江疆》表演創作手札
■朱紅芳
2012年12月25日,根據周江疆事跡而創作的大型話劇《周江疆》在南通更俗劇院首演。來自社會各界的數千名觀眾,現場感受了海門青年周江疆舍身救人的英雄壯舉及生前細節。
周江疆生前是南通市通州建總集團有限公司煙臺分公司負責人。2012年7月2日,位于煙臺開發區的通州建筑公司煙臺分公司宿舍樓突發火災,住在三樓的周江疆第一時間發現火情,一躍而起向樓下沖去。突然,他意識到宿舍內還有熟睡的同事們,隨即返回三樓,沖進火海。一邊挨個拍打房門,睡夢中被驚醒的同事紛紛逃生。在敲遍所有門第二次下樓后,周江疆發現還有兩名員工在樓上,于是再次沖進樓里。最終,10名員工全部獲救,而他卻不幸倒在濃煙之中。一場大火,吞噬了一個年輕的生命,拷問了一個富家子弟,升華了一個不滅的靈魂。周江疆,這個27歲的年輕人在生死關頭,在烈火的洗禮中,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寫了“富二代”、“高富帥”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他用寶貴的生命,熔鑄了建設“鐵軍”這塊豐碑。烈火中用其生命詮釋責任,點點滴滴綻放生命光華。
作為話劇演員來講,塑造舞臺人物形象應屬二度創作,主要是通過劇本來理解人物。經過反復地鉆研劇本、分析每個情節、琢磨每一句臺詞,透過字里行間來探索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心路歷程,在自己心目中形成劇中角色的雛形。但僅止于此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你對所塑造的人物的生活不了解、不熟悉,光憑想象和推理,是創造不出真實可信、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我扮演周江疆的母親,也是全劇的敘述人。當我仔細地研讀劇本,反復觀看電視新聞中對當事人的采訪。腦海定位出這位母親的形象,應是身邊隨處可尋、可聞可見的鮮活人物。劇本的一度創作,則為表演創作的空間提供了再現生活的基礎。
對于演員來講,在表演創作過程中,演員內心心理體驗的過程就是其心理技術實現的過程,是用內心的真情實感創造角色的過程。在劇中,由于生活中的周母在年齡、外表上都和我本人差別不是很大,為塑造其鮮明、生動、真實地舞臺人物形象有了體現的基本依據。一種創作沖動油然而生,給了我在話劇表演平臺上施展藝術才華的機遇。
表演藝術創作是用心靈真正與角色融為一體的過程,藝術體驗和經驗都離不開對角色的心領神會。在母親和敘述人的藝術把握上:首先從人物基調出發,語言盡量口語化、情感往內心里走、節奏根據劇情的發展多變。其次形態端莊,動作手勢不宜太多太大。在排練的過程中,我還經常觀看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介紹參賽者的人生經歷時的那種情感,借鑒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主持人,繪聲繪色地講述生活中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從他們的語言和神態中汲取藝術學養,舉一反三,力爭突破自己。創造出一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舞臺人物形象。
在排練和演出的過程中,我深知:演員不能沉溺于世俗生活,否則當他面對一個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角色時,就無法于這個人物進行心靈的對話,也就無法真正深入到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中去,也就無法“神似”地去創造這個人物。我扮演的敘述人,貫穿全劇、承上啟下、情感跳進跳出。在語言和形象上放大一點就覺得過了,收斂一點又覺得不夠。我在表演時力求自然、生活化的情感流露。
戲劇又是要講情的,那就是劇情和人情。劇情是指人物意志和行為的沖突,人情是指人性意蘊的藝術張力。我飾演的周母就要有強烈的母親情感色彩,在現實生活中,孩提時代的周江疆從上學、學琴等生活都由母親一人照料。周江疆22歲擔任通州建總第十分公司副總經理,楊氏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職位。父母離異,近幾年母親長時間不在兒子身邊,一直沒能好好地照顧他,母親有無限的愧疚。當母親第一次去煙臺看望周江疆時,他和爸爸楊國興由于思想觀念的沖突產生了矛盾。親眼目睹了一場父與子的較量后,母親帶著一種滿足感,覺得兒子長大了。母親在兒子前途和事業的選擇上,是傾向于父親“子承父業,天經地義”的。但在母子的情感上,母親又是哄著兒子的。當兒子自己要創業時,母親是擔心的。當父親要兒子完成經濟指標,才能結婚時,母親又是阻撓的,怕孩子壓力太大。當看到兒子的戀人時,母親滿心歡喜,欣賞姑娘的溫和善良、大方得體、不談錢財。當父親要給兒子找個事業上的領路人,母親是贊許的。當得知兒子遇難后,母親的心撕裂般的疼痛和呼喚,較為準確地表現了母與子的情感歷程,觀眾為之動容。
有兩場重頭家庭戲,因為夫妻離婚多年,在生活中是有陌生感的,妻子在動作處理上要有思考和距離的。但“一日夫妻百日恩”,周江疆又是他們唯一的兒子。當楊國興因氣急腦供血不足昏倒時,妻子本能的反應是攙扶的,并且是擔心的,但在表演的分寸上是有所拿捏的。
學海無涯,藝無止境。話劇演員需要掌握的才能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尤其在話劇走向了多元化的今天,更加要求演員開拓創造天性、發揮優勢、各顯其能。話劇《周江疆》是我繼獲省級獎項劇目《大青屋》、《老楊局長》、《青春放飛》的又一次表演嘗試。我要在今后的藝術實踐中努力做到:具有較高的審美境界;具有深厚的生活積累;具有準確的藝術感覺;具有獨特的表現能力。并以此為契機,形成和發展新的表演藝術品位來適應廣大觀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