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傳統木偶硬質冠帽制作技藝之解析
■李敏
盔頭是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冠帽的通稱。盔頭分硬質冠帽和軟質帽巾。硬質冠帽有“帥盔”、“草王盔”、“紫金冠”、“風冠”、“七星額子”、“相貂”、“紗帽”等二十余種。但傳統木偶戲常用的只有十多種。盔頭按人物的年齡、身份、性別、地位等的不同而分別使用,大多數著重裝飾性。
傳統盔頭不僅種類繁多,同一個名稱還有多種制作的方法。如“紗帽”兩邊的插翅,不同人物制作方法也不同,有方、圓、尖三種,忠正者用方紗、丑角用圓紗、奸邪者用尖紗。然而,頭盔基本部件的制作原理是相通的。下面就硬質冠帽的制作技藝作簡要的解析。
1.基礎造型。基礎造型是傳統頭盔制作的最基本的步驟。基礎造型分“內脫胎”和“外脫胎”兩種方法。
“內脫胎”根據具體角色頭型的大小,通過“泥塑造型”、“石膏翻模”、“紙質脫胎”的制作程序做出紙質頭盔的主體造型。這樣的立體制作方法對“紗帽”、“相貂”、“武士盔帽”等盔頭樣式均可采用。
“外脫胎”是“泥塑造型”以后,用石膏翻制“陰模”,再用石膏翻成“陽模”。依據“陽模”,將黃板紙剪裁成“瓜皮帽”片狀,用“骨膠”將其在石膏模型上粘合,盡量不要將膠粘到石膏模上,黃板紙粘好外模頭型以后與石膏陽模剝離,其紙質造型則為所要制作的硬質盔頭的“外脫胎”基礎造型了。通過內、外脫胎制成的各類基礎形狀,統稱為“紙質盔”。
2.“鑿樣子”。“鑿樣子”是對附著于盔頭上的各類“額子”形狀的制作方法。什么叫“額子”?古人稱是用橫幅帛來約束頭發,是一種沒有頂的頭巾,也就是發髻顯露在頂上的一種巾式。宋米芾《畫史》記載:“以其后方見用紫羅為無頂頭巾,謂之額子”。硬質頭盔上都會有各種樣式的 “額子”,用鑿刀將這些額子的基本形狀加工出來的過程叫“鑿樣子”。“鑿樣子”的步驟如下:
(1)將所鑿部件的形狀、花紋,繪制在黃板紙上,后用夾子將繪制好的黃板紙牢固地固定在鑿板上。
(2)用右手握住鑿刀鑿刻,將廢棄的部分鑿掉即形成平面的鏤空形狀。
(3)“鑿樣子”一次最多可以鑿5-6層,但如果層數多了,就要以左手握住鑿刀,右手用錘子敲打鑿子的后端,將鏤空廢棄的部分鑿掉。
3.“走鉛絲”。“走鉛絲”是加固平面鏤空形狀“額子的”所有邊沿線的方法,其作用是增加牢固性。
將適合長短的16號鉛絲用綿紙以乳膠包裹起來并烘曬干燥。將鉛絲從“額子”的反面順延邊沿線以及所有鏤空花紋的邊沿線,用骨膠,或乳膠,或熱溶膠加以固定。為了增加牢固,鉛絲固定邊沿線后,從正面還可貼一層薄布,將邊沿超出大概10MM的部分以及鏤空多余的部分折返到反面粘貼起來。“走鉛絲”形成的邊叫“鉛絲邊”。
4.“捏粉線”。“捏粉線”是在各種形狀的“額子”上面進行各種立體線狀造型的方法。
為何要“捏粉線”?主要是給各類“額子”進行花紋裝飾,而傳統裝飾的主要途經就是通過“粉線”形成的線條圖案。“捏粉線”的方法:
(1)“粉線噴具”的制作。“粉線噴具”是將粉線液體擠壓成線形噴出的工具。其制作方法是:取舊的不漏氣的自行車內胎長1000MM;用長60MM、?20MM左右的銅件,在車床上加工一個噴嘴,噴嘴的小孔一般在?2MM以內;將內胎的一端與噴嘴的后端用鉛絲捆扎牢固,不得有漏氣現象。
(2)、“粉線料”的制作。粉線料是由老粉+骨膠調和成稠糊狀,軟硬程度以不流淌、不變形為宜。
(3)“粉線”的形成。用手擠壓“粉線噴具”的內胎,使粉線料從噴嘴中擠出,同時握住噴嘴,像畫筆一樣將擠出的“粉線”在盔頭“額子”的表面勾勒出各種花紋圖案。
5.刷土紅。在“額子”上捏好粉線以后,要刷一層土紅,一方面是增加牢固,另一方面是為下面的工序打底色。土紅由土紅粉與骨膠調和而成。
6.“貼金鉑或銀鉑”。“貼金鉑或銀鉑”是將捏好粉線、刷好土紅的“額子”進行基礎顏色裝飾的方法。先將其表面刷一層清漆,待清漆微干,貼金鉑或銀鉑。
7.“貼綾子”。“貼綾子”是在貼好金鉑或銀鉑基礎上的套色裝飾。“綾子”亦稱“花綾”,是裝裱中國字畫的主要材料之一。采用斜紋組織或斜紋地提花組織,以桑蠶絲制織而成,俗謂“有花成綾”。具有輕薄、綿軟的特點。盔頭所貼綾子的顏色為特有的“孔雀藍”,貼的位置是在粉線所勾出花紋圖案以內的部位,也就是使“孔雀藍”的花紋與金或銀的基礎色區別開來。
8.“打絨球”。“打”有編織之意。人們生活中所稱的“打毛衣”即為編織毛衣。絨球在盔頭上應用范圍很廣,是頭盔的核心部件之一,有紅綠黃等各種顏色,還有在單色中配有點綴花紋圖案,盡顯優美華貴。打絨球的方法是:
(1)繞彈簧。取長?2MM的鎳銅絲纏上絲線,繞制成長度大概在40MM左右的壓簧。壓簧的一端要保持長50MM的直型銅絲,以保證與盔頭安裝的距離;另一端則要保持 100MM左右的直型銅絲,以確保扎絲、制作絨球的距離。
(2)絨球成型。用壓簧長一端將制作絨球的絲扎緊,絲的長短要稍大于絨球的直經;將扎緊的絨球絲的兩側分別均勻扒開成平面圓形并用木錘敲平,將其修剪成精確的平面圓形;將絲梳理后用手扒開使其成為立體的絨球。
9.“裝臘珠”。“臘珠”是部分硬質盔頭中的基本配飾,亦稱“珠子”。珠子分大小若干型號,上有對稱的兩個小孔。安裝時以22號左右的鉛絲纏上絲線繞制長40MM、¢5MM左右的壓簧,一端與“珠子”固定,另一端則固定于盔頭。
10.“刷生漆”。生漆,也稱“土漆”、“國漆”、“大漆”、“金漆”。它是從漆樹上采割的乳白色膠狀黏稠液體,經濾去雜質而得到的漆。與生漆相對的熟漆是指經過日照、攪拌、摻入桐油氧化后的生漆。在傳統的盔頭內側刷一層生漆,有防腐、防潮、防蛀和增加牢固性等功效。
11.“組裝”。傳統盔頭是“紙質盔頭”與“額子”、“絨球”、“臘珠”等各個部件的組合。組合安裝的主要方法就是“綁扎”,采用漆包線或零銅絲將各個部件綁扎起來,要連帶“鉛絲邊”一并綁扎,綁扎的線頭盡量隱藏,綁扎的點視情況而定,有的只需幾個點即可。
總之,盔頭制作的步驟及順序,沒有什么硬性規定,制作者覺得方便就行。但總的原則要注意份量,過重將影響木偶的操縱表演;工藝上要干凈細膩、色彩明亮;其次還要注意與木偶頭部的安裝方法,切忌只管制作,不管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