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玲
戲曲(昆曲)化妝造型能幫助演員成功塑造人物
■傅小玲
戲曲(昆曲)化妝造型是戲曲(昆曲)舞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服裝、盔帽、燈光、布景、導具等等,都是運用自己的手段來幫助演員成功塑造人物,同時也為整體的舞臺藝術展示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而說到昆曲的化妝造型關鍵是臉部化妝和頭飾頭盔的化妝造型。昆曲演員的臉部化妝,按男女行當、角色的不同,分為俊扮和勾臉。俊扮,為演員在臉上施以粉黛,以達到美化的效果。一般用于老生、小生、花旦所扮演的各種人物,在施以粉黛后,重點突出眉毛、眼圈、和嘴唇的勾畫。早期昆曲的生旦化妝都較清淡,只用花粉、胭脂等,現今已改用油彩為主,輔以胭脂和粉。俊扮主要突出人物的端正、俊秀,根據人物的年齡、性別、身份等有淡妝、艷妝之別。富貴人家的小姐、少女、少婦或風流之女性和青春少男、書生、相公采用艷妝,其他都用淡妝。昆劇對化妝造型時的人物上裝、著色特別嚴格,絕對不能不根據不同人物和劇情的異同而亂來,該艷的應艷,該淡的就決不能濃妝艷抹,例如杜麗娘必須要艷妝,李三娘必定要淡妝。但杜麗娘的艷妝和潘金蓮的艷妝,也要根據人物的個性、生活習性和內涵艷得不一樣。這就需要在眉毛、眼圈用色的勾畫涂抹上有所不同,加以表演、外型身段、念白、眼神、手勢、內心體現等等的不同處理,就能成功塑造出真實的杜麗娘和潘金蓮了。而小生、武生為更能突出青年人物的英俊、挺拔,則在印堂部位,用胭脂淡妝,抹成條妝,上尖下寬,像茨菇葉形狀。
貼片子、包大頂是旦角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昆曲早期旦角戴假發,用銅絲和縐紗裱糊成發髻狀,戴在頭上?,F今改用“包頭”或稱包大頂,即用人發制作,梳成大發團,在貼好片子后,把大發團置于腦后,就稱為包大頂了。當今昆曲化妝貼片子已形成三種基本樣式,即 “大片子”、“小片子”、“花片子”。大片子能將旦角演員的臉部呈長方形,顯得端莊大氣,特別適用于身份特殊,有一定地位,富貴婦人的形像造型。小片子小彎一下,就能使臉部呈瓜子臉,秀麗嫵媚。而花片子不僅能使花旦演員瓜子臉,還能顯得更活潑、俊俏和可愛,加上婀娜多姿,一顰一笑,款款蓮步而來,不是一個活脫脫少女杜麗娘走入畫卷了嗎?
而勾臉,即是演員在臉上勾畫出形形色色,有黑、有紅、有白,各種顏色、各種圖案的臉譜。臉譜是中國戲曲(包括昆曲)特有的化妝藝術。通過各種勾畫臉譜的不同化妝造型,展現各種古代不同的男性人物,而昆曲六百年歷史的臉譜進化,也形成了自己相對固定的模式,也不同于其他戲曲劇種。昆曲臉譜有七紅、八黑、四白、五毒、二丑之說。七紅、八黑、四白均屬于大花面,五毒、二丑則歸二花面、小丑。紅色代表忠義、正直、穩重,黑色表示正義、直爽、莽撞,白色表現陰險、奸詐。而五毒也稱五毒戲,即是昆曲《問探》中的探子、《游街》中的武大郎、《盜甲》中的時遷、《下山》中的本無、《羊肚》中的蔡婆等所代表。小丑則是古代下層社會小人物在舞臺上的展示。鼻梁中一塊小白豆腐干,有的代表忠厚老實、心地善良的百性,也有的表示像婁阿鼠之類的敗類。二花面又分為圓領二面和巾生二面,圓領二面主要扮演貪官污吏、訟師、騙子一類人物,巾生二面則專演那些外表風流瀟灑,內心輕薄的好色之徒。
通過各種不同臉譜的造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塑造在舞臺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