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祺皞
就舞臺藝術來講,話劇版的《雷雨》誕生80多年來早已被經典化,此外還擁有電影、電視、滬劇、京劇、評劇等其他形式的藝術呈現,在這么多年中,經歷了不斷被接受、闡釋的過程,而且都有不俗表現。經典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具有多種闡釋的可能性,可以在不斷變化的文化生態中獲得新的意境。現在,用吳儂軟語的彈詞這一曲藝形式呈現在舞臺上,對于蘇州評彈來說還是第一次,吸納舞美燈光的運用更是一種嘗試與挑戰。
舞臺劇是借助布景、道具、音效、服裝等,通過角色的言行把任務和故事呈現在舞臺上,演員的“一人一角”貫穿到底,舞美道具都是以1:1的比率達到仿真效果,給觀眾一目了然的視覺感受。而評彈作為說唱藝術,它完全是由演員扮作說書人通過敘述、描寫、解釋、評論和“起角色”來完成書臺呈現的。演員“一人多角”在“角色”和“說書人”之間自由轉換,而且是“一桌三椅”
不具備流動性。在戲劇舞臺上演出評彈,如果場景、燈光不做精心布置和設計,那整個舞臺顯得空曠單調,演員顯得相對渺小,演出效果將大打折扣。特別是《雷雨》在各大高校巡回演出的時候,觀眾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的審美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借鑒舞臺劇的舞美燈光表現手法的同時,盡量達到演員、舞臺、場景、燈光等方面的相對協調和統一,起到烘托作用,讓觀眾感受到評彈藝術的獨特魅力,既尊重傳統又融入時代,既突破革新又原汁原味,在舞臺的展現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過去到現在,寫實布景是舞臺劇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布景樣式,無論是內景或外景都為襯托和突出表演。《雷雨》不管是以什么樣的表現形式,其布景應該是屬于“半外景”,即院落內、屋內與屋外、樓房的一角等。那么評彈《雷雨》的布景不能按部就班,畢竟和話劇有所區別。在布景的設計上,既要反映時代背景,又要簡捷明朗;既要尊重原著的情節,又要體現評彈的韻味。比如把一副放大的書法對聯“克己復禮、家訓其規”作為客廳主背景、三米多高的落地花窗把室內和室外有效地區分開來,主色調以棕色為主,這些傳遞給觀眾的視覺信息是要勾勒出一種沉悶的、令人窒息的氣氛;一對落地“宮燈”分放兩旁、花窗的上方又增加了花格護欄等,這些滲透江南元素的陳設來“以實帶虛”,這種摒棄繁雜的純寫實風格的舞美處理在藝術創作上更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整個舞臺的張力一下子把觀眾的視角帶回到了80多年前,給人一個鬼魅深邃、沉重壓抑、氛圍陰冷的周公館。這種環境的設計就像繁漪所感受的“地獄般的周公館”,這種“悶”的空氣似乎即將孕育出一場驚天動地的“雷雨”,似乎在周公館深深的庭院里,被桎酷的她可以說是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顆被愛情遺忘的心。特別是第二回“夜雨情探”中,周萍要“入窗”這一段,說書人口中的那扇“窗”和背景中的落地花窗都被當作情節發展的道具,二者遙相呼應,引領著窗內的四鳳和窗外的周萍、繁漪,以三人各自不同的心理變化而引發的行為動作將矛盾層層疊加;此時,觀眾的視覺沖擊和心理反應也會自然而然的相結合,既在規定的情景中得到統一協調,又在情節達到高潮的過程中起到推動作用。
雖然,評彈版《雷雨》中帶有評彈“噱”的藝術元素,但主線沒有脫離原著的悲劇色彩。因此,在燈光運用上不完全營造現實環境的照明烘托,而是力求用燈光滲透到人物心理的變化中,也就是說與人物內心活動、思想情感、動作節奏盡量保持一致,但又不能過多地作燈光的變化,以致削弱評彈所特有的魅力。因此,只能制造自然幻覺的手段,若隱若現,突出自然,把時間與空間條件結合劇情來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比如第三回“驟雨驚雷”中,透過落地花窗的冷光、周萍面光的漸弱、繁漪面光的加強、琵琶三弦聲、時而憂愁委婉時而高亢激揚的評彈曲調等,在這樣的氛圍里,說書人演繹的繁漪將愛與恨的交織詮釋得淋漓盡致,繁漪就像是在江南庭院深處悄無聲息地綻放了的一朵小花,優雅而清傲、癡情而壓抑、艷麗而乖巧、叛逆而痛苦,穿過被灼傷了的眼睛,直逼進你的靈魂,尋找苦海深處的共鳴。隨著人物情節的遞進,整個場景似乎都彌漫著對死亡的輕聲嘆息。這時觀眾的視覺和心理感受到的是,外在環境冰冷壓抑與內在繁漪火一般的情愫的強烈的反襯,此時的繁漪是痛苦的、是渴求愛而掙扎的。可以說燈光所營造的環境對襯托人物心理狀態、推動情節發展、加劇情節的沖突產生了極大的功效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最后大結局中,“殤鐘”慢慢地敲響、繁漪的笑聲由近而遠、背景燈光的逐漸明朗、面光燈的逐漸加強,這個時候已經不是作為情節展現在舞臺上,而是作為周樸園、繁漪和周萍心靈深處永久的劇痛,好像不時地在發出死亡的尖叫和痛苦的哀鳴,此時的繁漪終于在絕望中爆發。這些都更好地還原了《雷雨》的悲劇性,更襯托了人物的情緒、人物的沖突乃至人物的命運。
評彈《雷雨》布景、燈光的使用是一次嘗試性的展現,追求的是造型上更為簡捷、手法上更概括、視覺上更有沖擊力的表現方式,把握和強化《雷雨》主題的內涵,并賦予原著別樣的解讀與情懷。今后還將在演繹中不斷地修改和打磨,特別是在燈光氣氛上面,還應側重情緒、情感的渲染,在自然幻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如對閃電、下雨等方面去撲捉《雷雨》內在的情感氣氛;在“花窗”這一有限的布景上,使燈光的自然描繪更加真實地體現出豐富的空間層次關系,充分用“光”這一無聲的語言,揭示出人物在敘事情節中復雜的矛盾心理狀態,達到相互融合,烘托渲染的重要作用,讓評彈《雷雨》更具驚心動魄的舞臺感,也為評彈今后的發展做一次嘗試和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