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
舞臺布景中的支點問題
■陳藝
舞臺布景的問題,不僅是舞臺美術方面的問題,同時也是舞臺表演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舞臺導演與舞美設計綜合考慮的問題。本文試圖探討一下關于舞臺布景中的一些支點問題。因為一個小小的舞臺支點,卻涉及到整個戲劇情境的諸多方面。
從理論上講,舞臺上設置的與表演動作直接發生聯系的布景裝置,稱之為舞臺支點,也可以解釋為舞臺動作的支撐點或場面調度的依著物。凡是舞臺支點,應該說都有可觸性。演員在表演時運用支點可以設計與劇情相關的形體動作,導演憑借舞臺支點組織舞臺調度,舞臺設計則以舞臺支點結構舞臺布景。
舞臺支點多以大道具或布景的某個局部構成,如內景里的桌子、椅子、炕等。外景的石凳、大樹、柱子、階梯等。在使用功能上,舞臺支點又分為固定支點和活動支點兩種,前者多為體積大,造型突出,占據舞臺表演區的主要部分,其位置或尺度往往牽制著布景結構形狀。后者是可移動的物體,一般多選用生活中可單獨存在和方便移動的景物或輕便道具,它有靈活與可搬動的基本特點。
舞臺上的一個支點,可以支持集聚和聯系劇中人物的活動,提供展現人物關系的物質基礎,有助于糾葛沖突或展開沖突,體現劇中人物沖突和情節發展的行動。一個好的支點它可以和人物聯系一起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形成造型語匯;它還可以展現或者是襯托人物的外在體態,渲染某個形體動作,幫助展現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話劇特別需要舞臺支點,因為這樣,演員會感覺自然,觀眾會感覺舒服,同時也能特別體現舞臺生活的真實性。有時候,演戲演得不好,我們會說把話劇演成了相聲。就是說沒有了舞臺上可利用的支點。而其實呢?相聲也有支點,以前講相聲的會有張桌子,現在也會有話筒;若真的在臺上什么都沒有,兩個相聲演員也會互相把對方作為支點,而不是在舞臺上亂晃。現代戲曲也多用舞臺支點,而不像過去的傳統劇目,多是虛擬化的表演,因而就把本應在舞臺上出現的支點給舞蹈化了,虛擬化了。這是傳統戲與現代戲大為不同的一個重要方面。現代戲曲的舞臺上,不可能沒有支點,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在好多現代戲曲,也多是話劇加唱了,其對舞臺布景的要求,特別是對舞臺支點的要求則更高、更多。
《戲劇藝術講座——導演專輯》中提到了一些導演對舞臺支點的觀點和看法,還有些書中提出:我們考慮舞臺支點的安放應該有生活的依據,應該從創作上考慮它的典型化,要根據戲劇沖突,研究這場戲的矛盾沖突,以及演員最大可能的形體動作的表現形式,考慮它最大可能的空間活動形式,從而找到應該安放什么樣的舞臺支點,放在哪個地方比較合適。固定支點安放好以后是不能搬走的,那就得在安放時,事先考慮有利于這場戲整個的沖突和舞臺活動的空間形式。舞臺活動支點可以提供很生動的舞臺空間處理,這樣可使畫面生動,使舞臺構圖活潑起來。它能夠構成多樣的平面布局。
在安排舞臺支點的時候,有時候會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支點,那就應該分清主次,一般情況下不要把兩個支點對稱擺。當然,除非有些喜劇特意對稱,從而構成夸張表現力的戲劇效果。
舞臺是有著寬度、深度和高度的三向度空間,對兩個舞臺支點的安排要注意均衡,分清主次,兩組支點之間也要注意聯系。一般情況下,各個支點不要孤立存在,使舞臺上變成互不相關的兩臺戲,要注意相互之間的聯系和整體性的照應。
在安排支點的時候還要考慮到戲劇是有著時間性的,它是發展的。它的沖突,它的思想不是靠一個畫面揭示出來的,它要靠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一段戲接一段戲,一場戲接一場戲在揭示。因此,安排舞臺支點就要不僅僅考慮到為某一段戲提供一個好的支點,而且這個支點還可以給不斷發展的戲,不同發展階段的調度提供支持。
導演和舞臺美術設計共同工作時,一定要互相研究,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努力做到舞臺形象和平面結構的相對統一。
在傳統戲中,也經常會利用舞臺支點,最典型的就是桌椅。比如在京劇《三岔口》中,整個舞臺就是一張桌子。一個武生和一個武丑兩個人在臺上唱一出戲,幾乎沒有一句臺詞、一段唱腔,僅憑一張桌子,就讓這出戲成為戲曲中的經典劇目,演紅上百年,走遍全世界。現在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臺上沒有這張桌子作為支點,這出戲可能就不會這么精彩,因為演員的表演就不會這么生動,舞臺上的調度就不會那么靈活,觀眾的想象力也不可能那么豐富。因為這張桌子的作用太大了,它不僅能作為桌子用,還能作為臥床用,還能作為武器用等。在現代戲中,舞臺使用的支點就更多更豐富了。關鍵是舞臺布景的支點一定要為戲劇情境服務,為演員表演服務,而千萬不能成為其擺設,更不能成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