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妮
現代教育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作為美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音樂教育,這一觀念已越來越受到大眾認可與重視。音樂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和理解力,提升音樂修養與審美素質,儀容儀表也能得到良好訓練,同時也更可以得到品格、性情的陶冶以及精神的冶煉。良好的音樂教育可以使學生在理性與情感兩個方面得到提高與完善,從而使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
大量的實踐與經驗告訴我們,音樂教育的許多途徑因為其由內而外的情感動力,往往比德育或智育方面的純理論式教育更有感召力和感染力。比如在節奏訓練中,生活中的紀律作用便暗蘊其中;在音樂表演中,儀容儀表必然要受到高度重視;在合唱合奏的訓練中,便可省悟到團隊精神與分工合作的道理。所以說,在音樂教育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自學、勤勞、刻苦、堅毅、合作等良好品質。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美是一種心靈體操——他使我們的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音樂藝術是一門情感藝術,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它反映了創作者的思想情感,體現了演奏者的情感升華,更存在于欣賞者的心靈之中,表現為審美情趣。那么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音樂能使學生產生美感,不斷累積美感,促使審美意境的不斷提高,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們的思想情操,促使他們自身素質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們在欣賞優美旋律的時候,就仿佛一幅秀麗的山水畫在我們面前展開,讓人們情不自禁地領略大自然的美好和山河壯美的錦繡,從而對自然、對生活產生熱愛之情。在欣賞雄壯旋律的時候,一股催人奮進的情緒便會油然而生,使人感到心靈的震撼。人的品質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受到后天環境影響和教育熏陶而逐漸形成。而音樂教育恰恰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完善人格。
每個人在不同方面都蘊藏著不同的潛能,通過音樂教育,來挖掘和引導學生的這種潛能,并讓他們得到發揮與完善,這將有利于學生自身素養的提高,更有利于培養新世紀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在音樂教育中,可以培養學生自主、自立的良好學習習慣,可以培養學生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學習毅力,更可以培養學生的開拓與創新精神。音樂學習,是教與學互相配合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音樂學習無論是器樂、舞蹈還是聲樂,都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會了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有堅強的毅力,才能使音樂學習的技術技能不斷提高。而在學習過程中更需要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同一首作品,千萬個人可以從中汲取千萬種不同的靈感,這就在于每個人創造性思維的活躍程度的不同。以前的音樂教育過多地注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故顯得傳統而死板,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與發展。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音樂創作教育,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潛能,這也成為音樂教育不容忽視的新課題。
未來社會,大多會是一種團體生活,我們的教育應該使學生從內心深處養成團隊合作的精神,互助的習慣,使每一個學生的行為,不僅對自己負責,更對所在團體負責,同時還要對社會負責。音樂教育中的很多形式,例如合唱、合奏等,都是訓練團隊合作精神的良好方式,沒有合作那只是一盤散沙。音樂教育中的很多內容,例如歌曲《團結就是力量》,很多作品本身就是喚起人們團結合作的歌曲。我們應該多運用這些方式方法,用音樂的力量來促進團隊合作精神。
在當代社會,音樂教育是全面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絕不容忽視,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特殊作用。在科技進步與知識經濟發展的今天,充分運用音樂教育的功能與價值,對現代綜合教育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