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忠霞
發展文化民生 促進社會和諧
■付忠霞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面貌發生巨大改變,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民眾對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追求。結合近年來的工作實踐和認真思考,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重視民眾的文化需求,保障民眾的文化權利,構建積極向上的精神家園,讓民眾充分感受到文化生活的便捷和美好,堅定不移地發展、繁榮“文化民生”。
近年來,各級政府大力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逐步提高城鄉文化基礎設施覆蓋率和普及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基層文化供給不足的矛盾。加大文化民生經費投入,建設覆蓋城鄉的文化服務網絡,是實現“文化惠民”的必由之路。
要大力加強文化陣地建設。一手抓城市文化建設,一手抓農村文化建設,通過構建城市上規模文化場所、縣區專業性文化場館、鄉鎮綜合型文化站和社區(村級)一體化文化活動中心,健全和完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全面實現“縣有兩館、鄉有一站、村有一室”的文化建設目標。
要大力加強文化設施建設。通過鋪設健身路徑、添置健身器材、建設活動公園等形式,保障和滿足居民的低層次精神文化需求;通過建設博物館、藝術館等專業性、高水平的文化場所,保障和滿足居民的高層次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充分利用各類文化活動陣地,配備一定的圖書、期刊、視聽設備、文化用品等基礎設施,使文化活動陣地兼具圖書室、閱覽室、棋牌室、活動室、大眾舞臺等多種功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居民的文化需求。
要大力加強文化隊伍建設。以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為抓手,激活基層文化活動開展,豐富基層民眾業余生活。要通過組織專業文化隊伍“廣送文化”,讓人民群眾有機會享受“文化大餐”;要通過培養基層文化骨干“播種文化”,讓文化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要通過開展民間文化活動“發掘文化”,讓民間藝術和傳統文化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發揚光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是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形象的“內動力”。文化不僅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通過文化作品這個表現形式吸引人、凝聚人、鼓舞人、塑造人。要積極創作健康向上的、充滿本土特色的、民眾喜聞樂見的、具有積極教育作用的文化作品,讓人民群眾從文化作品中找到共鳴。
創作文化作品要弘揚主旋律,讓民眾覺得有道理。當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不斷激蕩,更加凸顯了弘揚主旋律的重要性。創作文化作品一定要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展示和弘揚體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真、善、美,創作反映時代主流價值觀和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文化作品。同時,要根據不同群體創作出不同類型的文化作品,既要體現高雅文化,也要包含通俗文化,既要提倡寓教于樂,又要注重潤物無聲,讓民眾從內心深處接受并認可。
創作文化作品要來源于生活,讓民眾感興趣。創作文化作品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化創作工作者要深入到精彩的現實生活中去,深深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藝術創造性,對生活素材進行篩選、加工、提煉,竭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想看愛看好看、能贏得笑聲哭聲掌聲的精神文化產品。
創作文化作品要提倡多樣化,讓民眾想參與。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尊重、鼓勵、支持不同題材、不同風格、不同類型、不同流派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作品。努力營造“舞臺文化有市場,社區文化有陣地,高雅文化受到歡迎,民間文化廣泛參與”的良好文化氛圍。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文化事業的發展也要立足人民群眾這個主,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創造一切條件,提供一切便利,切實保障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權利。
建立健全保障機制。要實現民生文化又好又快發展,與社區文化設施建設密不可分。一方面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文化設施建設,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區文化設施建設,通過社區、單位共同出資建設社區公益活動用房和場地,有條件的物業小區在小區內開辟居民活動廣場,企事業單位、學校免費開放圖書館、體育場等形式,建立“一刻鐘文化圈”,為保障居民文化權利提供場地。
建立健全服務機制。根據居民需求,結合工作職能,努力做好各項文化服務活動,并使之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一是繼續做好文化下鄉(進社區)活動,不斷提高活動普及率,使電影、戲曲、演出等文化活動走進基層;二是通過設置公益報欄、辦好文化長廊、倡導樓宇文化等形式,普及社區文化活動,活躍居民文化生活,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加強溝通,關注民意,了解民眾文化需求,暢通民意反映渠道,解決民眾文化需求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管理好文化場地和文化設施,及時添置、更新文化用品。建立信息反饋機制,為民眾提供及時、有效、具有針對性的服務。必要時,可將民生文化服務目標、措施和落實納入各類精神文明建設考核。
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并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看一個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競爭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它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文化發展水平。因此,要下大力氣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走出一條城市經濟與城市文化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新路子,以文化品牌促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為民眾服務。
打造城市形象文化品牌。城市是包容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凝聚城市精神的靈魂。城市形象的展現,不僅在于它的外觀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觀形象所蘊涵的“精、氣、神”和市民素質。要把物態的歷史文化匯入現代城市文明,讓外在的城市形象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憑借厚重的城市歷史和鮮明的城市文化,塑造出城市的獨特個性與魅力,讓城市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籍此來提升城市檔次、擴大城市影響、拉動城市經濟,建設文化大市、文化名市、文化強市。
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特色文化既能彰顯城市的個性特點,又可以充實市民文化生活。要培育和發展城市特色文化,形成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外來文化、現代都市文化和諧相處的局面。可以通過舉辦各類文化節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創新地域文化品牌,展示地域文化底蘊,發展地域文化產業,通過文化搭臺,實現經濟唱戲,更好地提升城市的競爭力,讓文化成為城市最具影響的一張名片。
打造城市群眾文化品牌。人民群眾是文化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要大力發展包括廣場文化在內的基層群眾文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形式,傳播健康文明的思想內容,展示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發展水平和整體實力。要通過推廣廣場文化、社區大家樂等具有一定影響的基層文化形式,支持居民秧歌隊、舞蹈隊、大眾合唱團等參與人群廣泛的基層文化團體,培養屬于群眾自己的文化品牌,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審美趣味的熏陶。
關注民生文化,促進社會和諧,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課題,是人民群眾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我們要進一步發揮民生文化的引領作用,把文化建設與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緊密地聯系起來,推動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