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力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了我國人口數量的一半以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農村文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相對城市而言,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農民文化活動比較貧乏、農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農民的文化權益得不到保障,等等。這種現狀不僅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也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障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要在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農民文化權益下功夫,積極推動農村文化建設,實現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目標。
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既是當前農村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機組成部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尤其是黨的十七大以來,通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農村文化事業健康發展,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與城市文化建設相比,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以下問題:
重經濟輕文化的現象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長期存在,經濟建設最能體現政績,在短時間內就能看到效果,文化則不然。通常要提升一個地區整體的文化水平,需要通過數年甚或數十年、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達到目標。而一個地區黨政領導的任期一般只有幾年,如果不在短時間內做出政績來,容易被人看作“無能”,要體現自己的領導水平,“輕文重錢”是最好最迅捷的方式;還有的領導認為,文化么,跳跳舞、唱唱歌,搞幾場比賽,辦幾臺晚會就成了,很簡單;甚至有些領導認為:文化跟我沒關系,抓好經濟民生才是大事,等等。由此導致農村文化建設只停留在書面上,并沒有能夠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從而影響了農村文化工作的正常開展。
經費困難是一直困擾農村文化建設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農村文化事業經費較以往有所增加,但大部分是用于人員工資的增長,用于文藝創作、基礎設施改善等方面的經費還是少之又少。尤其在財政體制改革后,不能保證文化經費投入增長與財政收入的增長相平衡,導致農村文化站沒有固定經費或經費投入不夠,很多文化站無以為繼,文化活動難以開展,嚴重制約了農村文化工作的開展。
除了部分經濟比較富裕的鄉鎮和村建立了較為現代化的文化活動場所,更多的文化站由于地方財力囊中羞澀,文化設施經費投入不足,無法保證文化場所及設施的更新換代,文化站面積不足、設施陳舊的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由于文化活動場所的簡陋,現有文化活動場地的利用率也不高,文化設施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農村經濟的增長使農民逐漸富裕起來,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是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仍顯得十分單調,與經濟的發展很不相稱。多數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還是以看電視、玩麻將、唱歌、下棋、撲克牌比賽等為主。其他形式的文藝活動的匱乏,顯示出廣大農民對文化生活選擇的局限性。農村文化站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無法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目前農村文化隊伍存在年齡偏大、結構不合理、專業水平不高等問題。鄉鎮文化站缺乏能獨當一面的人才,同時,由于收入低下,農村文化從業人員人心不穩、工作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普遍存在:有的鄉鎮文化干部在職不在位,有的身兼多職,有的地方干脆空崗。由于人才機制的不合理,造成農村文化工作隊伍建設的障礙,導致文化活動組織困難,基層文化建設缺乏活力,難以適應新形勢下農村文化活動的需要。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有多頭管理的現象,文化站與農技站、廣播電視站、學校等單位的協作程度不夠,他們各守一塊,人員、信息和設施等方面不能形成共享,在開展文化活動過程中不能充分發揮整體資源優勢,造成文化資源配置浪費,影響舉辦農村文化活動的全局效果。
現在,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的新的歷史階段,發展農村文化建設必須抓住這一階段的特點,掌握時代脈搏,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使農村文化建設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建設相同步,實現社會的統一和諧。
做好任何一項工作,人才是關鍵;保證人才不流失,制度是關鍵,隊伍建設是搞好農村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首先必須建立一套可行的人才流動機制,在穩定現有人才隊伍的基礎上,采取措施鼓勵更多人才加入,從而發展出一支專業和業余相結合、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農村文化干部隊伍。
保證農村文化干部隊伍的穩定,應實行對文化站在編干部工資的財政統一發放,提高他們的生活待遇,從根本上解決鄉鎮文化干部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工作積極性。同時也能吸引年輕人才尤其是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事文化工作,徹底解決農村文化干部隊伍老化的問題,走出農村文化隊伍后繼乏人的窘境。
對于已經加入隊伍的干部,可通過舉辦培訓班、定期研討、參加上級文化活動和組織地方文化活動等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加強農村文化隊伍的教育培訓,不斷更新農村文化隊伍中“老人”的知識結構,并培養“新人”的從業經驗。幫助他們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組織能力,使他們人人都成為文化骨干,逐步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提升總體服務水平。
農村文化干部是農村文化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在農村文化活動中處于中心和主導地位,他們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因此,在保證隊伍穩定和新人參與的基礎上,還應制訂文化干部的從業資格規定,實行競爭上崗,能者優先。努力發現和培養業務骨干,充分發揮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同時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干部予以表彰獎勵,讓懂文化、會管理的人能脫穎而出,真正形成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文化干部隊伍,不斷適應日益發展的農村文化工作需要,實現農村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現在由于農民觀念發生變化,很多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他們長期在外,逐漸適應了城市文化生活方式,與農村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留在農村里的人口以老人和少年兒童為主,一些鄉村網吧、游戲室等地方成了學生常去的消閑場所,而老年人則以打麻將為日常的娛樂方式。因此發展農村文化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了解農民心理,經常組織一些適合老年人和學生以及學齡前兒童的文化活動,吸引大家參與。
目前,我們鄉鎮文化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條:(1)政府領導下的文化單位,如圖書館、文化館、演藝集團等舉辦的送文化下鄉活動。(2)農民自發舉辦的表演活動,如節慶期間的民間活動、農民婚喪嫁娶時的小型演出和鄉村大戶惠澤鄰里、報效鄉親而出資舉辦的文藝演出等。(3)鄉鎮文化站、文化大院、文化室、文化戶組織開展的文化活動。需要指出的是,組織農村文化活動的關鍵在于引起農民興趣,不對農民胃口的活動是無法得到農民認同的,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送文化下鄉和文化站舉辦的文化活動也需要善于總結農民自發舉辦的文化活動的成功經驗,真正做到把農民需要的文化送到農村,避免流于形式,應者寥寥。據悉,有關部門設計了一種流動文化車,集閱覽演出放映于一體,雖然很多人還沒有見識過它的真面目,不過,這種流動服務方式至少表現了一種積極的態度,值得我們去推廣。
傳統民間文化活動仍具有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我們可以通過舉辦節慶民俗文化活動和民間藝術表演活動的方式,由文化站牽頭,各文化大院和文化室協作,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和發掘優秀傳統民間活動,遵循“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鼓勵農民自編自演,積極加以扶持和引導,充分利用節假日和農村集市開展文化活動。
此外,“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的提法在近年來比較流行,筆者對此表示贊同。我們過去的路線是“送”文化下鄉,忽視了對農村文化的培植,造成農村文化創造力的萎縮。送下鄉的文化產品往往不合農民的胃口,結果無法引起農民的共鳴,因此產生的文化效益就非常有限。建設農村文化,應該充分考慮農民的實際需要,發展農民文藝隊伍為農村文化主力軍,豐富農村文化生活領域。“種”文化的提出,標志著我們的方式將變為對農村文化的保護與培植,以刺激農村文化內生,激發農民自身的創造力為主,這樣才能使農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加入到農村文化建設中來。
文化場所和文化設施是舉辦農村文化活動必不可少的條件,發展農村文化必須不斷增加新的活動場所設施,并做好已有場所和設施的完善升級工作。文化站、文化室、文化廣場、圖書室、劇院等場所及所含設施應根據當地農民的需求建立,可以有意識地增加科學講座、致富宣傳等內容,除了豐富文化生活外,還能促使他們掌握實用技術,科學致富,從而提升其整體素質。
鑒于文化經費緊張的問題一直存在,而現有文化場所及設施設備的利用率不高的狀況,我們可以實行各單位協作聯動,共同組織文化活動,實現文化配套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現有文化場所和文化設施的利用率。比如,文化站、文化室可以加大與農技站、學校、廣播站等單位合作力度,攜手合作,舉辦跨行業、跨系統的活動,取得資源最大化利用。
經費問題向來是農村文化建設的老大難,文化事業經費投入不足和分配失衡,也是基本文化設施嚴重滯后的根本原因,更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桎梏。為了突破這個瓶頸,我國已加大了對農村文化經費的投入力度,但是完全依靠財政投入解決這個問題是不現實的。只有在政策扶持的基礎上引入產業運作機制,鼓勵農民自己興辦文化產業,并通過民辦公助等方式,開展各種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樹立農村文化經營戰略,不斷發掘農村資源,才能有效解決農村文化經費不足的問題。在這一點上要做到:把發展農村文化和歷史文化名村鎮結合起來,把發展農村文化和發展旅游產業結合起來,把發展農村文化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結合起來,把發展農村文化和興辦農村文化實體結合起來,把發展農村文化和保護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起來。
領導干部的觀念決定了一定時間和地域范圍內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各級領導干部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加深對“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重要思想的理解,樹立“文化生產力”思想,樹立大文化發展觀,理解經濟與文化在農村建設中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的關系,把農村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放到同一高度,認識到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同樣重要,把文化和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保證文化與經濟共同持續發展。
此外,由于我國農村幅員遼闊,地理、習俗、傳統的差異導致文化上也有很大不同,加上近年來城鄉差距的減小,農村文化建設已不能用單一模式發展,而應在不斷的變化中尋求新的契機,解決農村文化建設進程中發現的各種問題,使廣大農民參與到越來越豐富的農村文化活動中去,實現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