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學
讓農家書屋真正惠農家
■孟昭學
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黨和政府對農村的投入日益加大。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指引下,農村文化建設也逐漸得到加強。其中重要一個標志是各地的村級農家書屋的蓬勃興起。這些遍布農村的農家書屋向農民群眾提供大量的各類書籍,尤其是農業科技圖書更是琳瑯滿目、方便群眾,為群眾送上精神食糧,受到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就濱海縣來講,到2012年初,全縣235個村已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這些書屋大的200多平方米,最小的也在30平方米左右。農家書屋的建設充實了村級文化室的內容,成為新農村建設一道獨特的風景。如何讓農家書屋不斷發揮作用,保持其鮮活生命力,成為農民學習科學文化,建設小康的致富金鑰匙。如何不斷提高農家書屋的水平,建設更加健康完備,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村級農家書屋,是縣級文化部門,特別是縣級圖書館工作的同志必須重視關注的問題。
農家書屋的建立一般比較容易,原則上要具備三個條件:有一定數量的圖書,有固定書屋場所,有專人負責。而要真正將書屋辦好,發揮其影響作用,達到真正惠顧農民群眾,這里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認為強化對農家書屋的管理是關鍵。在深入農村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村存在管理不到位現象。一是重視初期的購書,忽略后期的管理。買回的圖書大呼隆往書架上一擺,既不歸類,又無編號。種類不分,新舊混雜,給欲借書的農民帶來不便。二是多數書屋場地較狹窄,有室無坐,地方擁擠、空間太小,沒有向讀者提供坐位。有的村甚至連一張凳子都沒有,整體環境較差。三是無專人管理,現有管理人員大多為兼職,有的書屋鑰匙放在村干部身邊,輪流值日,圖書隨便借出,充其量作個流水賬記錄。有的放在村衛生室或其他村部人員身邊,這種現象相當普遍。今天你管,明天他問,書屋門上鑰匙隨便開,這種情況下的農家書屋即使紅火的辦起來了,因管理機制不到位很難持久,弄不好幾年一過就會出現曾經有過的村級圖書室辦起來大呼隆一陣風,時間一過散的散,丟的丟,書去屋空,導致圖書資源的嚴重浪費。
村一級辦起農家書屋的確是面向農民群眾服務的一件大好事。在辦得好的書屋每天都有人前來光顧。作為農村的一個公益文化場所,農民群眾十分喜歡在這里團聚,交流信息。因此堅持農家書屋的定期開放非常重要。這里一方面要有足量的圖書可借閱。一個管理到位、條件優越的農家書屋基本藏書要在5000至一萬冊左右,這樣可供農民選擇的余地就較大。同時書屋要有足額的場所空間面積,讓進來的人有站身之處。因為有了這個空間,為前來在書屋閱讀的讀者提供方便,暢談學習體會,傳遞致富信息,有利于更好地溝通和諧人際關系。開放的時間一定要準時固定,這也是對農民群眾負責的態度,無特殊情況不能隨便關門,尤其是節假日與星期天及農閑時節更要有時間保證。而在我們的調查中卻發現,少數村的農家書屋開開關關,時間不固定,常讓農民空跑腿,失信于民。致使一些農民群眾對現有的書屋逐漸失去信任,書屋也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書屋要辦好,不斷充實是保障。正常開放的書屋需要不斷更新,及時增添新書,才能保持書屋的新鮮活力。如果僅憑當初開辦時一次性購書,以為一勞永逸,那就會猶如一口枯井,最終將會枯涸。當今是世界知識爆炸的時代,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新生事物不斷涌現,人們渴望有新的知識充實,因此書屋的圖書要不斷給予充實。這就要村級領導具備前瞻眼光,確立真正關心文化、為百姓著想的意識,真正重視,舍得投入,每年定期拿出必要經費對農家書屋予以補助,加快圖書更新,這樣才能賺足人氣,保持一定的讀者流量,盡最大可能發揮現有圖書的效益。
書屋要辦好,加強流通是一個重要途徑。據我們調查,現今的農家書屋藏書量都不大,多的一二萬冊,少的千把冊。將現有的圖書管理好,同時加強村與村之間的流通很有必要。因為各村購置的圖書品種內容千差萬別,你有我無,我無你有,如實現互動可以促進調劑交流,就能一下子增加很多流量,最大限度的發揮圖書的綜合效應。同時也可以實行縣與鄉鎮的上下流通,特別是專業圖書館的舊雜志,對村級書屋都可說是新的,搞好調劑互動可以最大化地發揮好書籍的閱讀作用,各地書屋都可嘗試。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新事物的追求也更加迫切。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原有簡單層次的設施已遠遠不能適應農民的需求。加快提升檔次勢在必行。一是有條件的農家書屋設施要拓展,擴大面積,以適應更多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