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才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讓其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和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學中必須結合生活,把生活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在學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
關鍵詞:社會熱點問題;生活化;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樂于探究,熱愛生活,此課程的主要任務不是單純的講教材,而是要為學生創設更生動、豐富的學習環境,讓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教學更具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促使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可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只有回歸生活才能知行和諧,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那么怎樣實施生活化教學呢?
一、多一些生活化課題,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品德與社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培養,更需要與情感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課程學習的內容主要來源于生活的實踐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加入一些生活課題,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課題,從而使課堂教學更貼近生活,讓教學與生活間架起橋梁,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中達到知行的和諧統一,讓知識與生活得以溝通,而這也是維系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方法。如:有一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去觀察商店,我安排學生去超市走走、看看,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去體驗購物的技巧和讓學生體驗如何合理地進行購物,又有哪些人是為我們服務的,讓學生真切感受購物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感受社會的進步,這豈不是比在課堂上教更能說服學生。
二、聯系社會熱點問題,調動學生的參與度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痹诮虒W中我們積極地進行生活化教學,而教育的根本意義也在于生活的變化,多變的生活為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實際意義,這樣的多變促使學生不斷地學習,
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目的??梢?,生活就是教育的過程,我們要把學生帶入生活中,在生活中進行教育,讓學生主動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生活中去體驗、去經歷、去實踐、去創新。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適當地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更利于學生主動性的調動,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和升華,進而提高自身的認識。
三、跳出教材,創設多元化生活教學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基本理念就是:“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這也就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必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并且反映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和空間,不要局限于教材,而要尋找更多的教學資源來充實學生的學習內容。教學中要走出教材、走出課堂,從學校延伸到校外,從師生延伸到家庭、社區等等。讓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社會生活中,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生活,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進行創造性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讓教學更富活力,更具生機。
總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必須實施生活教學,這是課程教學的要求,更是提高課程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我們要積極為學生營造更加豐富的生活化教學環境,促使學生知行的統一,
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沈紅霞.讓品德課程與兒童生活交融[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5).
[2]賈元榮.品德與生活.生活化教學的反思[J].教學與管理,2013(17).
(作者單位 重慶市銅梁縣平灘鎮白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