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宜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多發生于妊娠20周后,臨床上以高血壓、蛋白尿為主要表現,患者可伴有水腫,甚至出現抽搐、昏迷,嚴重者可以導致死亡,是孕產婦死亡四大病因之一。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孕產婦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其引起的不良后果,給孕產婦及其家屬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因此,如何有效地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進行治療和預防,防止子癇的發生,減少母嬰并發癥,降低圍產期死亡率應引起重視,本文觀察了低分子肝素聯合硫酸鎂在4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對象80例均為2011年5月~2012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8年第七版《婦產科學》制定的有關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診斷標準[1]。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7.3±4.3)歲;孕周27~35周,平均(33.2±0.7)周;其中初產婦34例,經產婦6例。觀察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7.9±3.6)歲;孕周26~37周,平均(34.3±1.3)周;其中初產婦33例,經產婦7例。排除標準:①有嚴重肝、腎、內分泌系統疾病者;②曾使用過對凝血功能有影響的藥物;③有精神疾病患者。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硫酸鎂靜脈滴注,首次給負荷量5 g,而后給予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葡萄糖液500 ml加質量濃度為0.25 g/ml的硫酸鎂60 ml,靜脈滴注,滴速為1.5 g/h,治療的同時加用拉貝洛爾100 mg口服,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給予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1次/d,治療3 d。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以及D-二聚體的測定結果進行觀察。對兩組患者產后出血量進行評估,并采用容積法和稱質法對產后2 h出血量進行測定。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1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參數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后2 h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產后2 h出血量(350.6±119.5)ml,對照組患者產后2 h出血量(353.4±120.3)ml,兩組患者產后2 h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以及D-二聚體的測定結果見表1。D-二聚體水平較對照組治療后有明顯降低P<0.05。血小板計數和凝血酶原時間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以及D-二聚體的測定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以及D-二聚體的測定結果比較(±s)
注:組間比較,aP<0.05
?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的血液處于病理性高凝狀態,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會明顯增高,在這種情況下,極易導致患者微血管內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從而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除此之外,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比較容易發生腎功能衰竭、重度子癇前期心臟病以及胎盤早剝等。因此,對該病的治療的關鍵在于積極處理病理性產科并發癥,以阻止促凝物質繼續進入母體血循環,及時結束分娩[2]。
在臨床中,對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治療主要采用硫酸鎂,同時囑患者鎮靜、休息,以解痙為主,并有指征的降壓和利尿,適時終止妊娠。利用硫酸鎂的解痙機制,鎂離子對于鈣離子的釋放有較強的拮抗作用,能夠有效抑制運動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的水平,對神經與肌肉間的傳導起到阻斷的作用,使子宮血管平滑肌得以松弛,使胎盤的血流量增加,改善了胎兒血供,從而緩解先兆早產及宮縮,起到了預防子癇的作用[3]。
低分子肝素制劑是通過普通肝素解聚精制而獲得的,在臨床中被較多的運用于預防和治療血栓栓塞性疾病。低分子肝素可以通過對血管壁或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的影響而發揮作用。低分子肝素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治療機制是通過抗凝血活酶來增強其對凝血因子Xa和凝血酶的抑制,較低的抑制Ⅱa,具有快速和持續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且能夠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況,對血液凝固性和血小板功能無明顯影響。與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對血小板功能和血小板黏附性的影響都要比肝素要小,并有研究證實,其在臨床癥狀改善以及安全性方面均優于肝素,在治療和預防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療效顯著[4,5]。
在病理狀態下,機體發生凝血時,凝血酶作用于纖維蛋折,轉變為交聯纖維蛋白,同時纖維系統被激活,降解形成各種FDP碎片,r鏈能把二個含D片斷的碎片連接起來形成D-二聚體,D-二聚體的升高,表示纖溶活性增強,提示體內存在著頻繁的纖維蛋白降解過程。過將其作為患者體內高凝狀態和繼發性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之一[6,7]。孕期婦女D-二聚體含量較非孕期增高,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血漿中增高的更加明顯。
本研究結果表明,低分子肝素聯合硫酸鎂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可以有效降低D-二聚體水平,這說明低分子肝素聯合硫酸鎂能夠改善患者高凝狀態,對慢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另外,研究結果表明,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測定結果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產后2 h出血量分別為(350.6±119.5)ml和(353.4±120.3)m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低分子肝素聯合硫酸鎂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安全性較高,不會增加出血的危險。
[1]付亁宇,楊文林,周海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治療進展.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13(10):470-471.
[2]Vanhaecht KP,Panella M,Ruben van Zejm.An overview on the history and concept of care pathways as complex interventions.Int JC are Pathways,2010,14:117-123.
[3]吉愛軍.醫院質量管理中臨床路徑模式應用現狀分析.中國病案,2008,9(8):30-31.
[4]王德智.妊高征與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中國實驗婦科與產科雜志,1988,14(1):6.
[5]陳瑩暈,胡志華,林友才.動態監測血D-二聚體對DIC的早期發現及防治意義.中國基層醫藥,2004,11(1):68.
[6]顧保羅,單才華,梁友方.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影響.中國基層醫藥,2004,11(12):1473.
[7]姜杰,王立群.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測定D-二聚體監測在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中的意義.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0,3(5):537-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