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
1.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2月~2012年8月來河南省許昌市人民醫院進行康復治療的腦癱患兒45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例均符合2004年全國小兒腦癱會議制定的腦癱診斷標準及分型標準。年齡6個月~6歲,男28例,女17例。有明確缺氧窒息史者19例,早產者11例,高膽紅素血癥6例,宮內感染者5例,手術及外傷者4例。其中痙攣型33例,手足徐動型2例,共濟失調型5例,混合型5例。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組21例和電刺激組2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評分值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治療組給予綜合康復治療包括推拿按摩、作業療法、神經生理學療法(Bobath+Vojto),由治療師給予一對一治療,2次/d;針灸、理療、神經營養藥物穴位封閉,1次/d。另指導家長進行家庭康復。電刺激治療組除以上綜合治療外加用小腦電刺激治療,采用上海仁和醫療設備公司制造的CVFT-011M型腦循環功能治療儀。清潔皮膚后,主電極置于雙耳后乳突處,選用模式3,頻率181% ~198%,強度60% ~90%,1次/d,30 min/次,20 d為一療程,休息一周,連續治療3個月。三個月后采用WeeFIM量表進行功能評定,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2.1 評估標準 采用小兒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WeeFIM量表。該量表能綜合評定患兒的運動、認知、言語和社會功能。
2.2 評估結果 治療前常規治療組WeeFIM評分值為(4093±1157),電刺激治療組WeeFIM評分值為(4127±1269),二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常規治療組WeeFIM評分值為(6592±2767),電刺激治療組WeeFIM評分值為(8914±3492),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治療組腦癱患兒治療前后的WeeFIM評分(±s)

表1 不同治療組腦癱患兒治療前后的WeeFIM評分(±s)
?
腦癱的主要病因是早產、圍生期窒息、核黃疸、產傷等[1]。病理損害大致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種。大多表現為神經發育不完整,腦血流調節能力差,腦血管軟化或脆弱,皮質萎縮或萎縮性腦葉硬化等,其后遺癥的恢復緩慢。電刺激治療儀利用頻率合成治療電流刺激小腦頂核區,可興奮功能性肌肉,引起肌肉的節律性收縮,提高局部血液循環,增強肌力[2]。其作用機制有:①腦保護效應。小腦電刺激能增加腦血流,改善腦循環,并在刺激期間維持較高的水平,防治半暗區神經元遲發性和繼發性損害,且不增加局部代謝,從而改善腦損害。②小腦電刺激可明顯增加大腦皮層、海馬及下丘腦等部位含5-羥色胺的神經元數量-,使神經元5-羥色胺的合成增多,興奮性遞質增多,從而改善運動傳導,促進肢體功能恢復。③腦組織壞死具有不可逆性,神經元不能再生,但其具有可塑性,腦組織代償可通過功能代償和結構修復兩方面進行。④小腦電刺激可降低局部腦細胞組織髓過氧化物酶活性,使白細胞浸潤減輕,從而減輕腦損害[3,4]。本文通過對45例腦癱患兒分組治療3個月后行WeeFIM量表評定,電刺激組較常規治療組在自理、認知、移動三方面有明顯的效果,表明小腦電刺激可減輕小兒腦損害,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和認知功能的發育。綜上所述小腦電刺激治療小兒腦性癱瘓方法簡便、安全可靠,療效顯著,可作為腦癱患兒臨床治療的有效手段之一。
[1]林慶.小兒腦性癱瘓.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7.
[2]王振軍.電刺激小腦頂核對腦性癱瘓的療效觀察.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5,16(3):486-487.
[3]龐國象,黃冠中,鄭愛華,等.頭部低頻電刺激對腦性癱瘓兒童運動功能及腦血流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2):105-108.
[4]燕鐵斌.積極推廣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在中樞神經損傷中的作用.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10):8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