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較為常見的疾病,根據癥狀早期判斷,發現致病原因和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十分重要。現回顧性分析江蘇省射陽縣人民醫院于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60新生兒黃疸患兒的對比治療過程,總結了許多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治療經驗。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兒在治療前血清膽紅素只為150~320μmol/L,其中男性患兒37例,日齡1~7 d,平均日齡為3.9 d,平均胎齡為37.3周;女性患兒23例,日齡為1~6 d,平均日齡為3.7 d,平均胎齡36.2周。生理性黃疸23例,病理性黃疸17例,母乳性黃疸20例。將該60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進行對比治療。兩組患兒在日齡、性別及膽紅素數值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臨床方法 一般治療組使用酶誘導劑配合藍光照射進行治療,酶誘導劑一般選用克拉明或魯米那者,魯米那的使用量為5 mg/(kg·d),可拉明100 mg/(kg·d),3次/d。藍光照射8~12 h/d。加強治療組選用思密達和媽咪愛,思密達1.0 g,媽咪愛0.3 g,3次/d。并對兩組患兒每日進行膽紅素檢測,并認真記錄,觀察數值變化[1]。
1.3 療效判斷標準 對于該疾病的治療效果,有一定的判斷標準:①治愈:治療5 d后,黃疸全部消退,血清沒有結合,膽紅素恢復正常值。②有效:治療5 d后,黃疸顯著消退,血清膽紅素明顯下降,但還沒有恢復到正常值。治療一周后,血清膽紅素恢復至正常值。③無效:治療一周后,黃疸沒有消退,血清膽紅素為下降或下降不明顯[2]。
經治療后,兩組患兒的血清膽紅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療前,兩組患兒的膽紅素的峰值無差距,強化治療組為(300.19±65.7)μmol/L,一般治療組為(299.7±75.33)μmol/L;用統計學處理的結果為t值為0.105,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3 d后血紅素測試值的差距較為明顯,一般治療組為(195.36±79.53)μmol/L,加強治療組為(153.48±86.27)μmol/L。具體結果對比如下圖所示:

表1 新生兒黃疸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對比示意圖(x ± s,μmol/L)
3.1 新生兒黃疸的不同類型及發病因素 新生兒黃疸主要致病因素分:①病理性 新生兒在出生前,母體混有病毒血癥、菌血癥、子宮內膜炎癥、陰道炎癥等,細菌或通過胎盤經過臍帶血管,侵入胎兒的體內,或出生時受到母體病菌感染等,引起該病[3]。②母乳性黃疸 該類型的黃疸對發生與足月新生兒,發病時間是在母乳喂養后,生理性黃疸期內,近年來研究的結果顯示類型的黃疸與膽汁的酸性物質有關,另外還與遺傳因素有關。③生理性新生兒溶血性疾病能引發不程度的黃疸,血型與母體不合、血紅蛋白與紅細胞形態異常、紅細胞酶有缺陷等引起紅細胞受到損害而導致黃疸的出現,發病時間為胎兒期,早產兒患該疾病的概率較高。
3.2 疾病防治方法 孕婦在懷孕期間應保持良好的作息時間及生活習慣,飲食有度,不吃生冷食品,少食辛辣及煙酒等,若需服藥時,應先詢問醫師,藥物是否會影響胎兒健康。嬰兒出生后,應密切監控其皮膚及鞏膜的狀況,一旦發現有黃疸癥狀,及時治療,認真觀察患兒的身體體征,做好清潔工作,防止皮膚破損,引起感染。
[1]陳玲玲,丘惠嫻,周曙明.新生兒黃疸120例臨床分析.中國現代醫生,2010,48(04):53-54.
[2]張赤,劉漢楚,吳寧,等.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聯合茵梔黃顆粒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中國藥房,2011,22(16):1482-1483.
[3]徐金銘,樂分陽,陳少燕.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診療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11,18(9):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