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玲 高獻明
直腸內脫垂又稱直腸內套疊、不完全性直腸脫垂、隱性直腸脫垂、直腸黏膜內脫垂,是指直腸黏膜松弛、脫垂,排便時形成套疊堵塞于直腸中下部或肛管內而未脫出肛門的一種功能性疾病并引起肛門阻塞、墜脹異物感、直腸排便不盡感、大便次數增多等一系列臨床癥狀,作者在臨床上治療直腸內脫垂病患者采用消痔靈黏膜下注射術輔以肛腸內腔治療儀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相關資料整理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64例直腸內脫垂患者為2011年5月~2012年12月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肛腸科住院患者。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02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制定的直腸脫垂診斷標準[1],即二型三度分類法。
1.3 一般資料 64例患者均為直腸內脫垂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8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65歲。治療組病程最長為5年,最短為11個月,對照組病程最長為6年,最短為10個月。兩組年齡、性別分布情況詳見表1。

表1 兩組年齡、性別的分布情況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純采用直腸黏膜下消痔靈注射術,操作方法:患者取側臥位,碘伏消毒后鋪無菌洞巾,局部浸潤麻醉后,用5 ml注射器抽取1∶1消痔靈注射液5 ml,以5號針頭在喇叭狀肛門鏡下,分別于距肛緣8 cm的鏡底松弛黏膜的上方及齒線上方2 cm處作為2個注射平面,選擇3、7、11三個點,每點注射藥液3~5 ml,注射總量約20~30 ml,脫垂嚴重者注射量可加大至40 ml。注射完畢后食指伸入肛內反復按摩注射部位,使藥液均勻分布以注射局部無硬結為度。術畢肛內納入復方角菜酸酯栓和紫芨油紗條,肛外用塔形紗布壓迫固定。予靜脈滴注抗菌止血藥物2 d以預防感染、出血。術后24 h禁排便,每日便后溫水沖洗,紫芨油紗條換藥,連續治療7 d。
治療組:采用直腸黏膜下消痔靈注射術+肛腸內腔治療儀治療,治療組患者術后第2日便后開始使用肛腸內腔治療儀治療(TRM-Ⅲ型,武漢凱靈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產出廠編號:NO321728鄂食藥監械(準)字2006第2260922號)。操作方法:患者取左側屈膝臥位,常規消毒肛周皮膚、肛管及直腸下端,治療探頭沿肛門縱軸方向插入7~8 cm,將旋磁振動按摩設置為第5檔,溫度設置為第6檔,定時15 min,治療中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適當調節振動幅度和溫度,每天治療1次,7 d為1療程。
2.1 療效觀察指標及評分標準 選定直腸排便不盡感、每周排便次數、每次排便時間、肛門部墜脹感及肛門鏡檢查為觀察指標,將上述觀察指標根據輕重進行量化計分,計算治療前、治療1周后及停藥2周后的積分值,根據治療前后積分值進行統計,判定療效。自擬評分標準如表2。

表2 各療效觀察指標自擬評分標準

表3 兩組治療前、治療1周后及停藥4周后每周排便次數的積分分布情況(單位:例)

表4 兩組治療前、治療1周后及停藥4周后每次排便時間的積分分布情況(單位:例)

表5 兩組治療前、治療1周后及停藥4周后肛門墜脹感的積分分布情況(單位:例)

表6 兩組治療前、治療1周后及停藥4周后直腸排便不盡感的積分分布情況(單位:例)

表7 兩組治療前、治療1周后及停藥4周后肛門鏡檢查的積分分布情況(單位:例)
2.2 療效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并結合臨床實際擬定。治愈:脫垂癥狀消失,直腸黏膜光滑無脫垂,療效指數≥75%。好轉:癥狀基本消失,脫垂顯著減輕。30% ≤療效指數 <75%。無效:經治療無明顯變化,療效指數 <30%。其中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
2.3 結果詳見表3~表8中所示。

表8 兩組總體療效的分布情況(單位:例)
消痔靈直腸黏膜下注射術操作簡單、經濟、術后反應輕、療效顯著[3],消痔靈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五倍子和明礬,其中[4]五倍子中草鞣酸的含量高達60%,其具有強烈的收斂、止血、凝固蛋白的作用,消痔靈注射液治療直腸內脫垂,是利用消痔靈可使注射部位產生較強無菌性炎癥的機制,使局部組織形成纖維化,從而起到粘連固定作用。
肛腸內腔治療儀[5]將靜磁功能、旋磁功能、熱療功能、振動按摩功能融為一體,導入肛腸內腔使用。熱療直接對病變局部加熱,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局部血流加速,氧分壓增高,白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提高組織抗炎和免疫能力,并有利于消痔靈注射液的吸收,加速及增強其固攝收斂作用。肛腸內腔治療儀治療過程中形成的徑向振動相當于對肛管及直腸下端進行按摩,可促進局部血循環,加快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緩解括約肌痙攣,有效減輕肛門墜脹感。磁療有鎮痛、消腫、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調節神經功能、恢復代謝機能及增強抗病能力等多種治療作用。靜磁作用,能調節植物神經功能,調整患者的生理機能,調節排便功能。
消痔靈直腸黏膜下注射聯合肛腸內腔治療儀,形成了相互的疊加協同作用,使作用效果加強,同時具有操作簡便,手術人員少,手術時間短,患者痛苦小,并發癥少,費用低的特點,值得推廣。
[1]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痔、肛瘺、肛裂、直腸脫垂的診斷標準.中國肛腸病雜志,2004,24(4):42-4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
[3]邱克,劉丹,李玉平.消痔靈注射療法的優勢與缺陷探討.湖北中醫雜志,2008,30(3):44.
[4]李淼,趙澤華.消痔靈注射液的臨床應用進展.現代診斷與治療,2009,20(2):85.
[5]孫曉霞.九華膏聯合肛腸內腔治療儀治療肛竇炎40例臨床觀察.齊魯護理雜志,2010,1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