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柯杰 王銳 王瑩
本組157人為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本院住院患者,以“原發性高血壓”為唯一診斷,排除凝血功能障礙、高脂血癥、腎前性少尿以及住院前兩周內有出血或出血性傾向疾病,2年內未服用抗血小板或者抗凝藥物。其中男80人,女77人,年齡51~78歲(63±5.6)。隨機分為兩組,丹紅組男42人,女37人,其中完全符合高粘血癥診斷標準人數為54人;對照組男38人,女40人,其中完全符合高粘血癥診斷標準人數為47人。兩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實驗室檢查符合高粘血癥診斷標準:紅細胞壓積(≥0.62)、全血比粘度(≥6.9)、血漿粘度(≥1.82)、紅細胞(≥6.0×1012/L)以及血紅蛋白(≥180 g/L)。
兩組均采用常規吸氧、降壓(均選擇適合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10 mg的患者)等治療,為單一高血壓病患者,無其他基礎疾病。治療組給予丹紅注射液(山東步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3支(30 ml)靜脈滴注,1次/d,對照組不使用靜脈滴注藥物,兩組療程14 d,排除使用其他影響血流動力學藥物口服或者靜滴,療程結束后復查各項指標。
參照衛生部1995年頒發的《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規定,高粘血癥參照文獻[1]。顯效:血壓下降至正常水平,頭昏、頭暈、頭痛、走路不穩、視物模糊等癥狀基本消失,血流變指標下降至正常范圍;有效:血壓明顯下降但未至正常水平,上述癥狀減輕或好轉,血流變指標較前好轉;無效:血壓下降不明顯,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血流變指標無變化。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測定:由固定專人操作,治療前以及治療14 d后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8 ml,肝素抗凝,并使用血液流變學自動分析儀測定。
血壓,Hct、Bsv、Psv、RBC、Hb。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60%,對照組總有效率15.38%。兩組之間有效率比較采用χ2檢驗,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χ2=84.34,P <0.05)。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治療前兩組 Hct、Bsv、Psv、RBC、Hb 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 P >0.05)。治療后,兩組均有 Hct、Bsv、Psv、RBC、Hb等指標降低,均有顯著性差異,但丹紅組下降更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丹紅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表2 治療后兩組有顯著性差異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治療組血壓下降總有效率80.8%,對照組為74.1%,優于對照組,但無顯著性差異,不單獨做列表分析)。
作用:兩組治療后血壓以及血流變指標均有下降,且均未出現繼發性出血以及其他不良反應。
高血壓病的患病率、發病率以及血壓水平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尤以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為多,而高血壓病聯合血流變異常,特別是高黏血癥患者,突發心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較單純高血壓病患者要高得多。比如腦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中就包括高黏血癥以及高血壓[2]。
丹紅注射液由丹參和紅花組成。大量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證實,丹參可使全血以及血漿黏度下降,改善血液的濃黏凝聚狀態,能促進血管擴張,增加組織血流量,有利于血液和微循環灌注[3],因為其主要成分丹參素,具有明顯的抗凝作用和減少血小板及促進纖維蛋白原降解作用[4];紅花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5];總的來說,其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凝聚、防止微血栓形成、改善組織缺氧等作用[6]。本組治療結果表明:丹紅注射液顯著改善患者血液黏稠度,有效降低血栓發生、斑塊形成以及微循環組織灌注不足風險。
[1]陶凱.高粘血癥.青島:青島出版社,1992:251.
[2]譚奇賢.臨床血液學和血檢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0-332.
[3]林垂聰,沈權,呂存賢,等.丹參注射液對頸椎病家兔血液流變性的影響.中國微循環,2004,8(3):162-164.
[4]席曉華,趙滿容,史萬英.丹紅注射液對糖尿病并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內皮功能的影響.河北中醫,2007,29(9):833-834.
[5]康麗,顏曉燕,辛志偉.紅花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西南軍醫,2008,10(6):136-138.
[6]李昌,鄭佳鵬,陳珺.大劑量納洛酮加丹紅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觀察.疑難病雜志,2009,8(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