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飛翔 陶健釗
在應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過程中,此類患者可出現糖脂代謝障礙。本文選擇廣西岑溪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觀察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對此類患者糖脂代謝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2月~2011年10月期間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共126例,上述患者診斷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63例,男36例,女27例,年齡最小為18歲,最大為55歲,平均年齡為(28.1±5.4)歲;病程最短為1個月,最長為32年,平均病程為(27.1±3.8)個月。對照組患者63例,男35例,女28例,年齡最小為17歲,最大為56歲,平均年齡為(27.7±5.0)歲;病程最短為1.5個月,最長為34年,平均病程為(26.2±4.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給予阿立哌唑(商品名為奧哌,上海中西制藥有限公司)治療,起始劑量為5 mg/d,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調整劑量,兩周內達到治療劑量,治療劑量為20~30 mg/d;對照組患者給予利培酮(商品名為敬平,北京天衡藥物研究院南陽天衡制藥廠)治療,起始劑量為1 mg/d,根據患者病情調整劑量,兩周內達到治療劑量,治療劑量為4~6 mg/d。兩組患者連續治療8周。兩組患者均在治療期間采用普通飲食。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和治療后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5 ml,離心去血清,測定血脂水平和空腹水平,而后測定兩組餐后2 h血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所得血脂及血糖測定數據在統計學軟件SPSS 14.0下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血糖水平測定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為(4.81±0.45)mmol/L、(5.17±0.72)mmol/L;觀察組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為(4.76±0.39)mmol/L、(5.26±0.67)mmol/L;對照組治療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為(4.80±0.62)mmol/L、(5.22±0.38)mmol/L;對照組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為(5.36±0.70)mmol/L、(5.87±0.66)mmol/L。觀察組治療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分別與對照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總膽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分別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血脂水平比較(x ± s,mmol/L)
在抗精神病藥物應用過程中,患者的血脂血糖等代謝發生紊亂,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所以在臨床應用抗精神病藥治療過程中,要選擇對錐體外系影響小對糖脂等代謝影響小,而療效確切的藥物[1]。阿立派唑對5-HT、H1、M等受體的親合力低,對多巴胺D2受體具有潛在的部分激動活性,被認為是多巴胺系統穩定劑。研究表明,在抗精神病藥物中,阿立哌唑在抗精神病時對體重指數的影響較少,對血糖和血脂代謝影響也較小,這些影響都低于其他的抗精神病藥物[2,3]。本文中,觀察組給予阿立哌唑,對照組給予利培酮,觀察組對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影響小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總膽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時,前者對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影響較小,值得借鑒。
[1]顧牛范,張廣岐,姚芳傳,等.利培酮的國內臨床應用概況.中華精神科雜志,2011,34(4):250.
[2]王茂萍.新型抗精神病藥物阿立哌唑對患者血脂代謝影響的研究.河北醫藥,2009,31(12):1449-1450.
[3]彭保全,周學華,韓雪紅.阿立哌唑治療女性精神分裂癥186例1年觀察隨訪.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8):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