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健盛
廣西貴港市中西醫結合骨科(紅十字會)醫院消化內科自擬健脾益肝湯聯合阿德福韋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較理想,現報告如下。
70例均為2012年3月~2013年3月貴港市中西醫結合骨科(紅十字會)醫院消化內科門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診斷依據符合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修訂的標準[1],7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5例中,女22例,男13例,年齡17~59歲;病程10個月 ~15年;對照組35例中,女20例,男15例;年齡15~62歲;病程11月~17年。兩組病例一般情況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單純給予阿德福韋酯膠囊10 mg,口服,1次/d。
2.2 治療組 給予阿德福韋酯膠囊10 mg口服,1次/d,聯合給予健脾益肝湯(健脾益肝湯組成:紅參5 g、炒白術10 g、茯苓 8 g、升麻8 g、甘草10 g、葉下珠 20 g、五味子 12 g、丹參15 g、白芍15 g),每天一劑,水煎600 ml分3次三餐后溫服。兩組均以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組和對照組均不再使用其他藥物治療。
3.1 治療前后肝功能ALT及AST變化情況 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肝功能ALT、AST比較(x ± s,U/L)
治療后,兩組ALT、AST下降幅度,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 治療前后HBV-DNA變化情況 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HBV-DNA比較(±s,拷貝/ml)

表2 治療前后HBV-DNA比較(±s,拷貝/ml)
?
治療后,血清HBV-DNA滴度的降幅,治療組比對照組優,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3 兩組治療前后HBV-M比較情況 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HBV-M比較
治療前對照組患者中有28例為HBeAg陽性,治療組患者中有26例為HBeAg陽性;治療后,對照組有8人,治療組有14人出現HBeAg陰轉,其中治療組有4例、對照組有2例抗-HBe陽轉,治療組比對照組優,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4 兩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以及CD4/CD8的變化比較 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CD3、CD4、CD4/CD8變化情況比較(±s)

表4 治療前后CD3、CD4、CD4/CD8變化情況比較(±s)
?
治療后兩組比較,CD3、CD4上升值以及CD4/CD8水平恢復正常值率治療組比對照組占優,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醫理論認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臟有病最終會影響、損害到脾,應及時預先補益脾臟,增強脾臟的功能,見病防變,是中醫理論中治未病的一個重要內容[2]。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具有運化、升清、統血功能。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脾虛時,機體處于紊亂狀態,致使消化、吸收、代謝等與消化系統相關的生理功能紊亂,由此可見中醫學中補脾、增強脾的功能與現代醫學中調節、提高機體免疫力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處[3]。
健脾益肝湯是本院消化內科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精華方劑之一,由紅參5 g、炒白術10 g、茯苓 8 g、升麻 8 g、甘草 10 g、葉下珠 20 g、五味子 12 g 組成,其中紅參、炒白術、茯苓、甘草具有益氣健脾作用;升麻、甘草、葉下珠、五味子具有清熱解毒、益肝降酶之功效,統觀全方具有益氣健脾、清熱解毒、益肝降酶的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紅參、炒白術、茯苓、甘草可明顯提高免疫功能,具有誘生干擾素作用,對乙肝病毒具有抑制作用,有保肝降酶作用[4],其中人參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有廣泛的影響,其成分人參皂苷和多糖是人參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人參不但對正常動物,而且對免疫功能低下的動物均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5]。葉下珠性味苦、微酸澀,有清熱解毒、祛濕退黃等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葉下珠可通過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改善體液免疫功能,特別是提高紅細胞免疫粘附功能,促進乙肝病毒的消除[6];升麻具有抑制病毒復制、消炎和恢復肝功能的作用[7]。五味子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氣寧心之功效,成分主要含有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具有明顯促進肝糖元生成、降低轉氨酶、保護肝細胞等作用[8]。
阿德福韋酯是新一代核苷酸類似物,在體內被磷酸化為具有活性作用的二磷酸阿德福韋,通過競爭脫氧腺苷三磷酸底物終止病毒DNA鏈延長,起到抑制乙肝病毒DNA復制的作用,其抗病毒的療效在臨床上已經得到肯定,可使患者獲得病毒學、肝臟生化功能和組織學的改善[9],但阿得福韋酯治療效果并不很理想,中西醫結合聯合用藥是目前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一個發展方向[5]。
本臨床研究顯示,自擬健脾益肝湯聯合阿德福韋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有明顯的協同作用,可協同阻斷乙肝病毒復制,明顯增強抗乙肝病毒療效,改善肝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提高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1]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傳染病信息,2005,18(增刊):l-12.
[2]區鴻斌,陶銜玥,金偉孝,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理論及其臨床應用.中醫雜志,2012,53(9):797-799.
[3]趙立凝,周福生.脾虛證免疫及分子水平相關性研究進展與展望.陜西中醫報,2010,27(1):65-67.
[4]韋健盛,張玲.阿德福韋酯聯合四君子湯加味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及調節免疫功能的臨床研究.新中醫,2008,40(4):22-23
[5]何善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思路與方法.廣西中醫藥,2008,31(3):36-38
[6]王文香,周偉洪,沈利君.葉下珠聯合阿德福韋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20例.醫藥導報,2009,28(1):74-75.
[7]漆忠華.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體會.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2009,13(3):84.
[8]張云端,李正國.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五味護肝膠囊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含量.藥物鑒定,2012,21(16):51-52.
[9]曾民德,茅益民,姚光弼,等.阿得福韋酯治療 HBeAg陽性的中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周的多中心臨床研究.中華傳染病雜志,2005,23(6):38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