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 歷鳳娟
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肝功能嚴重障礙的表現。頑固大量腹水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食欲,還可以促發多種并發癥。如低鈉血癥、肝腎綜合征、自發性腹膜炎等,縮短患者預期生存期[1]。目前頑固性腹水單純利尿治療效果差,盤錦市中心醫院結合中西醫治療,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和對照組(常規治療組),兩組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腹水的臨床診斷標準[2]。觀察組男19例,女6例;年齡31~68歲,平均55.8歲。對照組男18例,女7例;年齡34~69歲,平均55.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臥床休息,進低鹽、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飲食。監測體重、腹圍及尿量。重度稀釋性低鈉血癥予高滲鹽靜脈滴注。口服螺內酯100~400 mg/d,呋塞米40~160 mg/d。并酌情根據血漿蛋白情況予白蛋白或血漿靜脈滴注以提高膠體滲透壓。
治療組在以上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方劑(由鱉甲、當歸、白芍、茵陳、茯苓、大腹皮、車前子、木通、香附、陳皮、黃芪、山藥、白術等組成)。中醫治療以辨證為基礎對癥下藥,方法以益氣疏肝、化瘀利水為主。兩組患者按照以上方法連續治療4周為1個療程,完成1個療程的治療后比較臨床療效。
1.3 療效評價標準 對比治療前后各組患者的體重、腹圍變化及肝功能,包括Tbil、Alb的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統計。本組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結束后,對照組體重和腹圍好轉,但P>0.05。Alb和Tbil好轉,P<0.05。治療組各項指標均有好轉,P<0.01。兩組間比較,除白蛋白外,其余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變化(±s)

表1 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變化(±s)
?
肝硬化頑固性腹水主要是指在限水限鈉基礎上,對大劑量利尿劑治療無反應的腹水,是終末期慢性肝病的常見并發癥[3]。目前針對肝硬化頑固性腹水主要的治療手段包括:利尿劑結合放腹水,輸注血漿或白蛋白,腹水濃縮回輸,腹腔靜脈分流術,TIPS,肝移植等。以上治療手段往往需要特殊的技術,或者花費較高。
祖國醫學認為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屬“臌脹”,喻嘉言在《醫門法律、脹病論》中概括為“脹病亦不外水裹,氣結,血瘀”。現代中醫則認為頑固性腹水的發病是患者肝硬化后肝脾失調,氣虛血淤,氣血水不通,水液停聚所至,尤以脾虛血淤,水濕內停最重要。此時如單純應用西醫利尿治療會更加損傷患者的脾腎,加重病情。本組實驗選取4項主要指標作為判斷療效的標準,體重和腹圍反應腹水的變化,Alb和Tbil反應肝臟合成及代謝功能。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在利尿補充白蛋白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益氣疏肝、化瘀利水治療后,各項觀察指標均有明顯改善。而且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較簡單,無需特殊技術及設備,臨床操作較簡便,利于基層醫院開展,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1]Schouten J.Treatment of cirrhotic ascites.Acta Gastroenterol Belg,2007,70(2):217-22.
[2]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1):56-62.
[3]Grabau CM.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therapeutic abdominal paracentesis.Hepatology,2004,40(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