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婷
干眼癥又稱角結膜干燥癥,是多種因素造成淚液質量異常或淚液動力學異常,影響淚膜穩定性,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眼部不適或(和)眼表組織病變為主要特征的多種疾病綜合征。傳統人工淚液和淚小點栓塞法能夠緩解臨床癥狀,但對于中重度干眼癥患者治療時間較長,且療效不穩定[1]。作者采用普拉洛芬聯合貝復舒治療51例干眼癥效果確切,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河南煤化集團鶴煤總醫院眼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間103例門診干眼癥治療患者的病歷,經臨床癥狀、淚液基礎分泌實驗(Schimer實驗)、淚膜破裂時間(BUT)和熒光素染色等檢查確診,符合李鳳鳴著[2]《眼科全書》中關于干眼癥的診斷標準,排除單眼干眼、眼部外傷和糖尿病等影響角膜功能疾病的患者,其中男57例,女46例;年齡29~58歲,平均(38.4±6.5)歲。所有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眼部干澀和異物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1例和實驗組5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淚液基礎分泌實驗和淚膜破裂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普拉洛芬滴眼液1~2滴/次,4次/d;在外側眼角使用人工淚液1~2滴/次,4次/d,根據病情需要可適當增減滴眼量和次數。實驗組:普拉洛芬滴眼液1~2滴/次,4次/d;貝復舒滴眼液1~2滴/次,每日4~6次。所有患者均治療15 d后對比臨床療效。
1.3 療效評價標準 ①臨床療效:自覺干眼癥狀完全消失,Schimer實驗顯示 >2 mm/min,BUT>10 s,角膜熒光素鈉染色結果呈陰性者為治愈;自覺干眼癥狀明顯緩解,Schimer實驗顯示>2 mm/min,BUT>10 s,角膜熒光素鈉染色結果呈陰性者為顯效;自覺干眼癥狀有所緩解,Schimer實驗顯示1~2 mm/min,BUT 5~10 s,角膜熒光素鈉染色結果顯示有少量點狀染色者為有效;自覺干眼癥狀改善不明顯,Schimer實驗顯示<1 mm/min,BUT<5 s,角膜熒光素鈉染色結果顯示有少量點狀染色者為無效。②BUT:重復記錄3次BUT,求其平均值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相關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實驗組總有效率90.38%明顯高于對照組74.5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BUT 對照組治療后BUT平均(3.98±0.75)s高于治療前(3.71 ±0.73)s,t=1.8423,P <0.05;實驗組治療后 BUT平均(5.77±0.76)s高于治療前(3.73±0.73)s,t=13.9596,P<0.01。治療后,實驗組BUT平均(5.77±0.76)s高于對照組 BUT平均(3.98±0.75)s,t=12.0292,P <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眼癥是多種眼部疾病的總稱,其病因和病理過程相對復雜,可能與眼表面改變、細胞凋亡、基于免疫的炎癥反應以及性激素水平改變等因素關系密切,治療當以消除炎性介質和加速角膜上皮再生為主[3]。
普拉洛芬滴眼液屬非甾體抗炎藥物,也是一種具有三環結構的丙酸類化合物,進入眼部后能夠快速分布在結膜和角膜等眼部組織,通過抑制環氧合酶活性阻斷二十碳四烯酸衍生物合成,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白細胞聚集和減少緩激肽形成,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緩解炎癥反應,消除炎性介質以減少淚膜滲透性張力,改善眼表細胞的微循環。貝復舒主要成份為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能夠刺激角膜上皮細胞的增殖移行,使角膜上皮細胞加速再生的作用,在延緩角膜上皮脫落和促進角膜上皮細胞再生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90.38%明顯高于對照組74.51%,且實驗組BUT平均(5.77±0.76)s高于對照組BUT平均(3.98±0.75)s,表明實驗組治療干眼癥療效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普拉洛芬聯合貝復舒治療干眼癥效果確切,能夠通過消除炎性介質和加速角膜上皮再生等機制改善臨床癥狀與體征,在縮短治療療程和提高生存質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趙江月,陸博,孫琦,等.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療干眼癥表炎癥的臨床評價.國際眼科雜志,2010,10(3):492-494.
[2]李鳳鳴.眼科全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00-502.
[3]閆錫秋.貝復舒聯合普拉洛芬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醫學創新,2012,9(3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