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賽男,張清霞
(山東協和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逐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民辦高職院校在生源、管理、資金來源等方面與公辦高職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從而不可避免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其中就包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為了解民辦高職院校與公辦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情況以及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為民辦高職院校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務,我們以SCL-90量表作為研究工具,抽取某民辦高職院校與公辦高職院校學生進行研究,以期為民辦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諧發展提供相應的科學理論依據。
本次測試采取整群抽樣的集體施測方式,以統一指導語指示被試學生當場填寫問卷,在規定時間收回問卷。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2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7.67%。被試學生年齡在16~25歲之間,有效樣本年齡為(20.19±1.10)歲。
1.2.1 SCL-90量表[1]該量表共有90個項目,分為10個因子,每個因子反映一類癥狀,評分標準采用5級評分制,即每個項目從“無”到“嚴重”分為 5級,分別記為 1、2、3、4、5分。一般研究認為總分超過160分或者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或者任一因子分超過兩分,可考慮篩查陽性,得分越高說明該項心理癥狀越明顯。
1.2.2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將全部數據輸入計算機,進行t檢驗以及方差齊性分析。
在心理健康總分上,民辦與公辦高職院校學生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癥狀總分顯著高于公辦高職院校學生;男生與女生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23);城市與農村學生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2);普通高職學生與對口高職學生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33);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36),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人口統計學變量在心理健康總分上的差異情況(分)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不如公辦高職院校的原因可能如下:(1)由于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咨詢相關的配套硬件設施不如公辦高職院校完善,比如心理咨詢室、心理實驗室的建設還需要不斷加大投入。(2)民辦高職院校專職心理咨詢人員配備不足,與公辦高職院校相比,民辦高職院校很少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教師,負責心理咨詢的教師多為兼職教師或者班主任,這就存在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的時間跟不上或者咨詢方法不夠專業的問題,不利于順利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3)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參差不齊,高分與低分錄取的學生各方面素質差距較大,導致學生生活、學習目標兩極分化嚴重,在群體中找不到認同感,從而更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疑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測量結果顯示,男生與女生心理健康狀況無顯著性差異,但男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女生,這與國內其他研究結果類似[2]。本次調查中,城市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如農村學生,這與其他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3-5]。一般研究結果顯示,城市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于農村學生,這可能是由于此次取樣學校的城市樣本數量遠遠少于農村樣本所致。
民辦與公辦高職院校學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軀體化(t=8.26,P=0.00)、強迫(t=5.13,P=0.00)、人際敏感(t=5.38,P=0.00)、抑郁(t=7.73,P=0.00)、焦慮(t=7.21,P=0.00)、敵對(t=6.82,P=0.00)、恐怖(t=4.25,P=0.00)、偏執(t=5.48,P=0.00)、精神 病性(t=6.07,P=0.00)上均存在顯著差異(P=0.00),見表2。結果表明,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在心理癥狀的各個維度上得分均顯著高于公辦高職院校學生。
首先,民辦高職院校應多方面汲取公辦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進一步建設心理咨詢室,改善心理咨詢相關的硬件設施條件。其次,民辦高職院校應逐步完善多層網絡式心理健康服務,建立學院、班級、宿舍三位一體的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再次,民辦高職院校應重視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公共課,為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同時還應經常請專家或者心理咨詢教師不定期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以提高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最后,對于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學校相關部門應委托專門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科學的方法給予積極干預,及時糾正學生的不健康心理,最終幫助學生恢復正常并達到自我發展與完善。

表2 民辦與公辦高職院校學生在心理健康各項因子上的差異
[1]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2.
[2]鄒華.醫學生身心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05.
[3]彭林珍,舒毓昆,黃碧蓉,等.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7,6(23):287-289.
[4]Dweck CS,Leggett EL.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J].Psychology Review,1998(95):256-273.
[5]廖錦治.安溪縣學業中等生成就目標傾向與心理健康狀況關系的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