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普通居民家庭財富的主要體現,目前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超過40萬億元,最近三個月更是持續站在43萬億元關口之上。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儲蓄金額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人均儲蓄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均居民儲蓄已經超過3萬元。相應的,我國也是目前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國家,目前居民儲蓄率已超過50%,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據《南方日報》)
中國人口世界第一,居民人均儲蓄額世界第一,而且10年來特別是最近5年來加速度增長,目前已較2008年8月的20萬億元規模翻了一倍還多。這樣消息理應讓國人振奮,但每次都讓人振奮不起來,因為在國人的經驗、見聞和感受面前,這個數字及桂冠明顯伴隨著太多的疑惑和不公。
“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超過40萬億元”,這個數字是否扎實?據人民網2012年4月5日報道,溫州市區一些銀行為了在月末完成上級指定的存款額而出臺內部高息攬儲政策:比如儲戶存100萬元,可給出每天7000甚至8000元的利息,遠遠超出國家規定的利率標準。但這種全是大額的存款幾天后就被取走了,明顯是一種假存款。這種高息攬儲的現象在全國幾乎很普遍,請問,如果剔除了這樣的虛假存款,還能保住“人均3萬”這頂桂冠嗎?
存款的都是哪些人?說出來也會讓人尷尬。一是那些收入最低、省吃儉用慢慢攢錢用于看病、養老、子女上學、買房的人。這些人看似很“有錢”,其實是花不起錢和不敢花錢。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王晉斌的話可以為證:“歐美發達國家,儲蓄率之所以低,主要原因是他們的社保較為完善。”二是那些手里錢太多花不完的人、“三公”等各種“福利”、“保障”太好平時不需要花錢的人、金錢來路不明不敢大手大腳花錢的人。對于這種儲蓄,也許數字小了才更值得自豪。也正因為此,網友們總愛用“張家有財一千萬,隔壁九個窮光蛋,平均起來算一算,個個都是張百萬”來調侃。
還有國人投資渠道過于狹窄的問題。以城市上班族為例,他們手頭有了積蓄后,只能買房,但現在投資型買房也不允許了;投資股市?拉倒吧,不說也罷;投資由專業人士理財的基金公司?拉倒吧,根本信不過他們;投資國有企業?拉倒吧,人家到銀行貸款容易得很,根本不屑一顧;投資民營企業?拉倒吧,既害怕他們經營太艱難突然倒閉,又害怕在打擊“非法集資”中打了水漂……只能存銀行了,雖然因物價上漲得到的利息總是負的。
更令人高興不起來的是,中國既然是“全球儲蓄率最高國家”,但民營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卻長期得不到解決。據2011年4月9日新華社報道,60.3%的民營企業和家族企業銀行貸款利率“高于基準利率”,明顯高于國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屬企業。據2011年12月22日中國網報道,廣州的民企小老板肖先生說,他通過擔保公司向銀行貸款400萬元,實際到手卻只有140萬元!另外,面向困難家庭的貸款也很難獲得。這就產生了“馬太效應”:不需要錢的,銀行大量貸給;需要錢的,銀行又不想給……
據媒體報道,去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中國占了100家,全球盈利總量1/3是中國貢獻的。原來,中國奇高儲蓄率的最大受益者,是我們的國有銀行和世界各大銀行!如何改變這種局面?那就是改變對于儲蓄的認識,公平分配儲蓄使用權,促使銀行間充分競爭、降低貧富差距、拓寬普通居民投資渠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