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城商行脫胎換骨農信社華麗轉身全省農信社十年投放支農類貸款22656億
“兒子打工回來孝敬我三千元錢,放在家里不踏實,我得帶著銀行卡去村里小超市EPOS機存上。”9月12日,家住正定東塔口村的農民老王美滋滋地告訴筆者,現在在自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存現取款、余額查詢、轉賬消費等金融服務。十年前,農民想要存一筆錢,可能需要專門騰出半天到一天,跑很遠的路到鄉里乃至縣里找到銀行網點再排長隊辦理。如今,河北省許多地方的農民群眾能在家門口享受“零距離”金融服務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農村信用社的支農品牌創新和服務能力創新。
已有60年歷史的農村信用社,在近10年來的改革發展中,引入銀行業現代服務管理手段,發揮網點優勢,已經成為河北省縣域及鄉村機構網點分布最廣、涉農信貸投放最多、農村普惠制金融服務和均等化建設貢獻度最大的一類機構群體,成為聯系廣大農民的最佳金融紐帶。
在金融改革中,農村信用社是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先后經歷了恢復“三性”、“行社”分家等一系列改革探索,但都沒有擺脫潛在風險較高的困境,沒能解決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直至2003年國務院印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并在浙江、山東等8個省市啟動試點,以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為重點的新一輪農信社改革的大幕才正式拉開。2006年,改革范圍擴展到全國。在河北省,在省金融辦、河北銀監局的組織引領下,近年來全省農信社系統的改革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農信社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
產權基礎得到有效夯實,組織機構體系健全完善。全省農信社股權結構明顯優化,目前投資股占比已達到100%,資本充足率由省聯社成立時的負數提高到2013年6月末的8.38%。截至2013年8月末,共有26家縣級機構啟動農商行改制工作,其中11家已經掛牌開業,1家批復開業;共有31家縣級聯社啟動了改制股份公司工作,其中批籌28家,已批準開業的18家,股份制改革步伐正在加快推進。
支農主力軍地位進一步鞏固加強。十年間,全省農信社累計投放支農類貸款22656億元,其中累計投放農戶貸款6972億元,涉農貸款余額達到3789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83%。農戶貸款余額、新增農戶貸款均占全部金融機構的90%以上。
十年,發生巨變的不只是農信社。曾幾何時,由城信社脫胎而來的城商行因為基礎差、風險高,被人們比喻為“衣服小、窟窿多”。而今,實現快速發展的河北城商行集群不僅自身脫胎換骨,而且成為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先鋒官、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的主力軍和服務市民百姓的“市民銀行”。
2009年6月1日,河北金融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一刻到來:這天上午9時,衡水市城市信用社正式走入歷史,改制后的衡水市商業銀行正式亮相。以此為標志,存續28年之久的城市信用社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全省地方性金融機構全面進入改革發展的嶄新階段。
同在這一年,廊坊市商業銀行成功更名廊坊銀行,成為全省首家實現更名的城商行;滄州市商業銀行更名為滄州銀行;承德市商業銀行更名為承德銀行;石家莊市商業銀行更是華麗轉身,更名為河北銀行。看似簡單的更名,其實卻是城商行的一次“跨越”和“蝶變”。更名背后反映的是銀行綜合實力的提升。更名是跨越發展的重要標志,標志著河北省城商行群體由隊伍散、包袱重、風險高、信譽低的城市信用社艱難起步,經過十多年的歷練,已開始步入監管指標全面向好的精品型銀行的新階段。
資產質量大飛躍。截至2012年末,全省11家法人城商行的資產總額達到4219億元,比2008年末增長2870.4億元,增幅118.4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7.4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充足率11.97%,全部達到了最低10%的監管要求。而在2008年末,全省11家法人城商行(含城市信用社)資產總額僅1348.6億元,撥備覆蓋率96.5%。2012年末,全省城商行的資產總額是2008年末的3.12倍,不良貸款率下降了1.64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大幅提高到478.31%。
今日,燕趙百姓身邊,已出現了城商行開設的24小時人工服務的“夜市銀行”、家門口就能辦理存貸匯等多項業務的“社區銀行”,更多的創新金融服務深入人心。十年來,伴隨著河北省金融改革的步伐,城商行從當初偏居一隅、風險頻發的存貸款網點,發展到今天遍布全省、管理規范的現代化金融機構,已成為銀行業體系中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