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軒 朱祥生
2012年國慶前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2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頒獎儀式上,50位來自21個國家的外國專家,從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手中接過中國政府“友誼獎”。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天辰實業公司聘請的俄羅斯科學家加琳娜·涅赤塔伊洛院士獲此殊榮。
中國政府“友誼獎”1991年由國務院授權國家外國專家局正式設立,是我國政府為表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國家級最高獎項,以感謝和表彰外國專家在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技術、教育和文化等建設事業以及人才培養中所做出的突出成績和奉獻精神。
中國政府“友誼獎”每年評選和授獎一次,國家外專局負責組織評選,由國務院批準。獲得者都是經過聘請單位、當地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委的推薦,由國家外專局組織陣容龐大的“友誼獎”評審委員會,按照嚴格的程序評審和投票選出的。
每年國慶節前,該年度的獲獎者應邀來到北京,出席“友誼獎”的頒獎儀式,接受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會見,并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活動。這是中國政府對貢獻突出的外國專家給予的最高榮譽。

加琳娜院士參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展廳后在留言簿上簽名合影

加琳娜院士與天辰公司技術人員交流會談
加琳娜院士是俄羅斯科學院生物化學物理研究所首席專家,終身教授,遺傳和放射生物學博士,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 俄羅斯高級鑒定委員會《俄羅斯生態與工業》雜志編輯部成員,(大不列顛)林奈皇家學會正式會員,國家獎金獲得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經濟委員會專家,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成員。曾被國際傳記中心授予“1995年度~1996年度醫學領域杰出巾幗”獎章。2005年獲得聯合國和平大使稱號。曾獲得俄羅斯宇航學會10個獎章,國際航天技術展會金獎和銀獎,羅莫諾索夫第259勛章, 2005年被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授予“航天技術功勛實驗員”稱號和加加林勛章。
在2001年7月中俄總理級第五屆定期例會上,“空間站搭載的植物種子的遺傳育種研究開發”是兩國政府審議批準的23個新的科技合作項目之一。該項目的俄方負責人是加琳娜院士。自2005年起,國家外專局連續七年將“中俄合作太空誘變育種項目”作為引進國外智力的重點項目給予大力扶持。
從2011年開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天辰公司在國家外國專家局成功立項,開展了引智項目及相關課題研究。按照國家外專局批準立項的“獨聯體及東歐引智專項項目”,天辰公司聘請加琳娜院士等俄羅斯專家同開展了“抗寒高番茄紅素番茄及抗寒高油向日葵新品種引進”等項目的交流合作。經過努力,“空間站搭載的植物種子的遺傳育種研究開發項目”和“中俄合作太空誘變育種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
通過學習俄羅斯在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經驗,極大促進和提高了天辰公司科研人員在空間生命科學和航天育種領域的科研實驗水平與開發能力。作為項目俄方項目負責人,從2009年至今加琳娜院士已經3次訪問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航天工程育種基礎研究及新品種引進開發等方面給予及天辰公司很多幫助和支持。在引進俄羅斯先進技術的同時,為提高我國園藝品種抗寒性、選育出我國急需的適合深加工的園藝新品種,通過加琳娜院士,中方項目組引進了多種俄羅斯的抗寒、高營養成分、適宜深加工的園藝品種,尤其是2000年加琳娜院士贈送給天辰實業在“和平”號軌道空間站搭載6年的俄羅斯番茄種子,經課題組研究人員培育后命名為“航遺”2號番茄,其番茄紅素含量是對照的2.3倍,2005年該品種通過省部級新品種鑒定 。在這些項目的執行和中俄兩國長期合作中,加琳娜院士一直作為俄方負責人,給予中方很多幫助和支持,為中國航天工程育種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天辰公司生物實驗室提出和開展的空間站空間微生物防護與控制技術的課題,也是在加琳娜院士的指點和建議下建立的。
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加琳娜院士給予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及天辰公司很多幫助和支持。在開展項目合作的同時,天辰公司還把加琳娜院士介紹給戚發軔院士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總體部科研技術人員,并通過加琳娜院士引薦俄羅斯專家,介紹和交流了俄羅斯開展空間機器人研究和技術發展等方面的情況,促進了中俄兩國在載人航天技術方面的交流。

加琳娜院士在作學術報告

加琳娜院士跟戚發軔院士合影
2012年4月23日,加琳娜院士,阿布哈茲科學院實驗病理學和治療學研究所主任、俄羅斯科學院及歐洲科學院院士米克瓦比亞·祖拉博·亞松諾維奇以及俄羅斯中央機械研究院機器人技術實驗室主任、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院士博格莫洛夫·瓦列里·帕夫洛維奇訪問天辰實業公司空間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雙方進行了學術交流,加琳娜院士還應邀做了題為《航天生物技術為國民經濟需求服務的潛力》的學術報告,精彩的報告吸引了到場的年輕科技人員。
獲得我國政府友誼獎后,加琳娜院士高興地說:非常榮幸能夠獲得2012年中國國家“友誼獎”。
中國和俄羅斯的友誼源遠流長。早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中國和蘇聯科學家就緊密協作,共同為新中國的建設開展了很多工作。最近幾年,在中俄兩國總理級定期會晤機制下,雙方在諸多領域開展了合作,例如航空、航天、能源和運輸等。在我所從事的空間生命科學領域,我們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開展了緊密合作。通過共同努力,我們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見證了兩國科學家之間的友誼和默契。
她表示,通過雙方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將來,會研究和開發出新的空間生物技術,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