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麗萍
(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是高職院校兩門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之一,是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 [2005]5號文件)的精神,而設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學分最多的一門核心主干課程。該課程是高職院校學生全面了解我國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提高自身政治理論素養的主渠道。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總結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有效發揮《概論》課應有的實效性。基于此,我院從2011年起采用專題式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何謂專題式教學?一般認為,專題式教學屬于教學方法范疇,它改變了常規教學按教材章節教學的傳統,圍繞重點、難點與熱點,分專題進行教學,是一種非常規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它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它可以突出學校的師資特點和教師專業特長,不同的專題可以由不同的教師講授,增強講授的廣度與深度,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其次,它有利于引起學生的興趣,符合“以生為本”的當代教育理念,使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教學的積極參與者,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教育教學效果。
《概論》課內容豐富,特色鮮明,教材權威。內容上縱向貫穿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橫向涵蓋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同時具有時代性、開放性的特點;教材由理論專家撰寫,科學、權威、全面而嚴謹。正是因為上述特點,逐章逐節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很難適應《概論》課的需要。
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興趣缺乏、動手實踐能力較強。專題式教學以熱點問題作為切入點,更有利于激起學生興趣,拋棄以往對理論課的刻板印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揮更好的教學效果。
我院《概論》課專題設置如下:

模塊 專題 章節總論 專題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理論成果和精髓第一、二章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專題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第三章專題三: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第四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理論問題專題四: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 第五章專題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和動力第六、七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專題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第八章專題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第九章專題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十章專題九:建設和諧社會 第十一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環境和保證專題十:祖國完全統一和外交政策 第十二 、十三章專題十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第十四、十五章
本課程按內容的邏輯結構分為五大知識模塊,共包括十一個專題的內容。
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理論問題。該部分為課程內容的總論。這部分設兩章,一章概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兩大理論成果和十八大以來最新理論成果,一章單獨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第二部分,毛澤東思想體系中的兩個特殊內容。這部分設兩章,一章講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經驗;一章講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和經驗。這兩章的內容是毛澤東思想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思想是在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探索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中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毛澤東繼續對如何在中國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進行探索,這個過程中既有新的發展,也有因為缺乏經驗和某些時候離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而產生的重大失誤。這兩章是介紹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進程中最重要時期的內容。
第三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理論問題。這部分包括: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改革開放理論。分別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發展動力問題。本部分理論是課程的重點教學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從理論上理解、信仰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第四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該部分主要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四大方面的基本制度要求和建設內容。該部分內容是課程教學的重點和核心,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強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五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環境和保證。該部分內容主要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須的國際環境、外交政策、祖國統一等基本環境及其依靠力量、領導核心等保證。該部分內容為課程的基本一環。通過學習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堅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念。
我院專題式教學實施過程中,各位老師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本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考核。為了使教與學的效果得到正確的評估,我們確定了一個考核原則,即考核的側重點是檢驗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以及他們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成績的評定上,采取各位老師的成績相加再求取平均值的方式,既有利于促進教學,也有利于公平、公正的維護。
《概論》課自身是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如果不注意前后專題間的相互銜接,就會弱化整個課程的邏輯性,不利于學生對課程的整體把握。我校在專題式教學的開展過程中,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教師間相互交流合作,加強模塊間的銜接。同時,安排教師相互觀摩聽課,取長補短,也有利于對其他教師教授模塊內容與進度的把握。
[1]孫忠良,劉瑞祥.專題式教學在《概論》課程中的運用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
[2]張海麗.論專題式教學法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的運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1.
[3]史晴.關于“概論”課實施專題教學模式的思考[J].教書育人,2007.
[4]劉素平,劉秀娟.淺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