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蔚霞
自2001年我省頒布《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辦法》以來,已走過12個年頭。為保障新形勢下醫療臨床用血,浙江省人大常委會近日修改獻血辦法,以尋求獻血與用血之間的平衡。
2013年9月12日上午8點半,浙江省血液中心采血車剛剛駛入杭州聚光科技公司大門,就被等候多時的員工團團圍住。廣大員工爭先恐后,積極參與。短短幾個小時,公司71名員工參加了無償獻血活動。
無償獻血,無尚光榮。自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正式實施以來,無償自愿獻血制度在全國確立。2001年,浙江省頒布獻血法實施辦法,為促進我省無償獻血和血液管理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經過10多年的施行,一方面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對血液供應和血液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行政管理理念的轉變,對政府部門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個更為嚴峻的事實是,自2009年以后,浙江省無償獻血的總血量、獻血總人次等關鍵指標出現了逐年下滑現象。
為保障醫療臨床用血,時隔12年之后,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獻血新辦法,在取消臨床用血互助金、增加激勵措施、進一步完善獻血相關制度等方面作出規定。
臨床用血互助金制度是我省2001年獻血法實施辦法創設的一項制度,是指患者本人及其家屬未參加過無償獻血,患者手術需要用血時,除了交納國家規定的臨床用血費用以外,還要交納臨床用血費用兩倍的互助金。這筆互助金在用血后一年之內,患者或者其家屬參加獻血了,可以予以退還,否則轉入互助金積余。互助金積余主要用于無償獻血的宣傳和管理。
通過經濟手段促進人們獻血,此項制度設計,在無償獻血制度的起步階段,起到了良好作用。
“2001年這項制度的提出,主要是考慮到當時無償獻血制度剛剛建立,通過交納互助金這一經濟手段,促進更多的人參加無償獻血,從而緩解醫療臨床用血供應緊張問題。因此,帶有明顯的階段性、輔助性和臨時性特征。但從根本上講,臨床用血互助金制度與公民獻血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與公民自愿無償獻血的法律精神不相符合,也與獻血法的規定不一致。”
2013年7月,《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辦法(修訂草案)》提請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初審,省衛生廳廳長楊敬在做草案說明時說。

為破解“血荒”,尋求獻用血間的平衡,浙江修法喚回獻血愛心。
據統計,2010—2012年3年間,全省互助金返還比例分別為23.60%、22.65%、21.68%。也就是說,只有不到1/4的患者或其家屬在用血后一年之內參加了獻血。
由此可見,互助金制度在促進獻血方面的效用是逐年遞減的,在實行互助金制度的11個設區的市中,互助金返還比例最高的是寧波,尚不到1/3,而最低的如杭州、湖州、舟山等只有1/10左右。互助金的收取,僅起到了促使一小部分人獻血的作用。對于大部分患者來說,互助金的收取,反而增加了看病的經濟負擔。
“對于經歷過需要用血手術的患者來說,一年之內獻血的可能性不大,而患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也可能因為年齡和身體的原因不符合獻血條件,導致一年內無法獻血,這也是互助金返還比例低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強制性規定不僅引起患者和家屬不滿,甚至引起對無償獻血的質疑。”
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參與獻血法辦法修改調研的一位工作人員指出,只要獻血就可以退還一大筆費用,這也造成有些患者雇用他人冒充家屬獻血,導致有償賣血的地下產業鏈的形成以及血頭、血霸的產生,血液質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省政府經過慎重考慮,在提交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獻血法實施辦法修訂草案議案稿中,取消了臨床用血互助金這一制度。
省人大常委會在兩次審議過程中,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對于這項制度的取消采取支持態度。“取消互助金制度,是這次獻血法實施辦法修訂的最大的一項制度進步,實現了獻血工作由變相強制性向自愿性的轉變。”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有關工作人員說。
對于獻血者來說,能夠享受到的最直接的激勵措施,就是在以后自己或者家人需要用血時享受免費或者優惠用血。
現行獻血法實施辦法規定,無償獻血累計達1000毫升以上的,本人終身免交臨床用血費用。家庭成員5年內免交與其獻血量兩倍的臨床用血費用。
而此次修訂,則將1000毫升終身免費用血的標準下降到了400毫升,就是說只要獻血者獻血累計達400毫升以上,就可以終身免費用血。
同時,新辦法規定,獻血者配偶、父母和子女5年后免交與獻血量等量的臨床用血費用;達到國家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標準以上的獻血者,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配偶父母享受與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相同的待遇。這對提升無償獻血的積極性方面無疑有很好的刺激作用。
“國外發達國家獻血人群占總人口數約為10%左右,而我國獻血人群占總人口數僅為8‰,其中原因主要在于觀念上存在著對于獻血是否有害的顧慮。”浙江省血液中心呂杭軍主任表示,終身免費用血標準的降低,有助于激勵更多的人參加獻血,通過親身經歷了解獻血無害健康的知識,擴大獻血人群的基數。
“寧波遭遇強臺風襲擊,急需血液保障,請你站立即向寧波市中心血站調集血液,收到請回復……”2012年7月25日清晨 7時55分,省衛生廳相關部門負責人、全省各中心血站站長的手機突然收到這樣一條短信。
“嘉興市中心血站收到!”“臺州市中心血站收到!”“義烏市中心血站收到!”……短短幾分鐘內,全省各地中心血站紛紛行動,承載著拯救生命的“血液”向著同一目的地寧波疾馳而去。
這緊張的一幕,是2012年全省血液聯動保障應急演練的一部分。
臺風襲擊、汶川地震、溫州動車事件,但凡大的災難事件發生后,往往短時間內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為了保障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的血液供應,引導獻血工作的有序開展,此次修訂增加規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臨床用血應急機制,制定臨床用血應急預案,保障臨床用血需要。
新辦法規定,發生臨床用血供應緊張、突發事件需要應急用血,或者因可預見的重大事件需要緊急備血時,應當按照預案要求分級發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響應措施,引導公民有序獻血。
同時,為了配合應急預案的落實,還增加規定了獻血管理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單位建立團體獻血應急名庫。在庫存血液不足或者臨床急需用血時,經本級衛生行政部門同意,啟用團體獻血應急名庫;有關部門、單位應當立即動員團體獻血應急名庫中的人員參加獻血。
除了增加激勵措施,擴大血液來源之外,節流,控制醫療機構的用血量也是解決血液供應緊張的一個重要方面。
為此,此次修訂增加了醫療機構在用血方面的責任,規定醫療機構應當科學、合理制定臨床用血計劃,不得浪費和濫用血液,積極采用成分輸血、自體輸血、節血手術等先進技術,提高科學用血水平,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
自體輸血被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是破解“血荒”的抓手,是一項既保證用血者安全,減少輸血排異反應和輸血感染風險,又能有效減少手術對于血液的需求量的技術。
目前,我省醫療機構自體輸血技術應用的比例還很低,即使是搞得最好的寧波市,自體輸血的比例也只占到臨床用血的15%。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對于自體輸血費用的接受程度不高,一次自體輸血耗材費用大約需要1000多元,還不能納入醫療保險支付范圍。此次修訂增加規定,患者自體輸血發生的費用,按照基本醫療保險有關規定納入支付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