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朝 攝影 撰文

反映杭州油紙傘的經典舞蹈《小城雨巷》,頃刻間將觀眾帶到了細雨飄零的江南水鄉。 姚澤芊攝
3000多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傘。
最初的傘是用羽毛做的,后來逐漸被羅絹、油紙替代。西湖多雨,就有了一種以湖命名的傘——西湖綢傘。自1932年出現以來,西湖綢傘曾經風行于江浙一帶。上世紀70年代,開始淡出世人視線,其功能轉變為工藝傘。
小小的傘,不但為人們撐起了一方小小天空,也制造了無數浪漫至極的感人故事。現代詩人戴望舒在《雨巷》中,如此寫道: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如今,傘已不再是傳統意義的遮風擋雨工具。煙雨江南,衍生出獨特的傘文化,傘的審美、傘的詩意和傘的象征意蘊,伴隨這歷史發展的車輪,碾壓出一道道獨特的文化軌跡。

別樣的夏日里,西子姑娘在保俶塔映襯下格外惹眼。蔡榮章攝

“西湖綢傘”傳承人屠繼強創作的“煙江秋意”綢傘。

大雪中,一把傘承載了無盡的幸福。

杭州中國傘業博物館一角。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湖綢傘”傳承人宋志明,在跟記者講述傳承和發揚西湖綢傘技藝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