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的人是越來越講究取一個好的名字了。古人又何嘗不是?筆者收集了古今中外眾多名人名字的由來,發現起名字很有講究,大多富有寓意和哲理。

相傳李白到七歲時還沒有取名。原因是他在“抓周”時,抓了《詩經》,這不但喜壞了他父親,而且也難壞了他父親。他想:如果兒子將來成了詩人,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名字豈不遺憾?于是,越發對兒子取名之事慎之又慎了,故此一拖多年沒有定下來。
這年春天,李白一家在庭院中游樂,他父親觸景生情,想作一首七絕詩考考兒子的本事。他詠了兩句:“春風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然后說,“后面的詩句我想不出來了,由你們母子續上吧。”李白的母親想了一會兒道:“火燒杏林紅霞落。”誰知她的話音剛落,李白就手指李樹,脫口吟唱:“李花怒放一樹白。”他父親聽后,連聲叫好,忽然心里一動:這句詩的頭一個字不正是自家姓嗎?這最后一個“白”字不正道出了李花的圣潔高雅嗎?于是,他當即決定兒子的名字叫李白。
據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者,名平。”這就告訴我們,屈原本名屈平,“原”是他的字。說起來,屈原的名和字還有一段來歷呢,這要從他的生辰說起。
根據屈原自述,他降生那年,太歲正當寅位,湊巧他的生辰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國歷法的老話說,“人生于寅”,所以夏歷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為歲首。屈原既然是寅月寅日出生,正好符合于“人”的生辰,他自己也覺得與眾不同,所以在《離騷》中開頭一段提出這回事:“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就是說,當著太歲逢寅(舊的天文學或星因學上稱為攝提格),《離騷》中簡稱“攝提”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從母體降生了。同時《離騷》中又說,他的父親看見他出生的年月日都符合“人生于寅”的觀念,便給他起名叫“平”,還給他取了個字叫“原”。屈原的名字同他的年月日結合起來,又有什么意思呢?照字面上講,“平”是平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征;“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征。這么一來,屈原的名、字和生辰就包含天地人三者統一的意義。
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原名施端彥。施端彥創作《江湖豪俠傳》,當寫到“石秀智殺裴如海”一章時,因為自感難以為續,所以就棄筆掩卷,停止了創作。一位朋友得知此事后,給他講某和尚潛心念經、端坐庵內30年直至把木魚敲出一個深坑。這故事對他頗有啟迪,于是他就寫了“耐庵”兩個字貼在書房,作為座右銘,來告誡自己潛心創作,以后他索性就改名為“耐庵”。
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徐文長,原名徐渭,自幼聰明,12歲便能落筆成章。在參加一次舉人考試時,他見了題目便一揮而就,文章雖然寫得很短,但卻很精辟。由于做罷試題后,還剩許多時間,所以徐渭就在試卷的空白處畫上了祖先神像,又畫上了供桌、祭品和他自己穿著舉人服裝祭祖的模樣,畫間還寫了“不過如此”四個字。主考官閱卷后,雖嘆服其寫的短文,但對那幅畫卻連連搖頭。為懲罰徐渭的輕慢,就故意批道:“文章太短臉皮厚,名字排在孫山后。”此次“名落孫山”,徐渭三年后又去參加考試,湊巧又是那個主考官。面對那個主考官,十分惱火的徐渭就在試卷上歷數科舉弊端,文章越寫越長,在試卷上寫不下了,他就寫在桌子上、抽屜邊上。等到交卷時,徐渭就把試卷、桌子等一起背起來,交了上去。主考官見狀大驚,忙問:“你要干什么?”徐渭笑道:“你喜歡長文章,我就給你長文章看吧!”后來,這則軼聞不脛而走,徐渭就被人們稱為“文長”,他自己也索性就改名為“文長”了。
金圣嘆,是明末清初的文學評論家,曾批改《水滸》、《西廂》。他為人幽默風趣,史稱“狂傲有奇氣”,終因“笑廟案”被殺。
金圣嘆原本姓張,字若采,明亡后改為人瑞,字圣嘆。說起他的改名,還有一段傳說: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大典方畢,那群平日斯文溫順的莘莘學子,突然都伸手去搶供桌上的豬肉和饅頭,丑態百出。因為當時儒生們信一種風俗,誰搶到祭孔的大肥肉和饅頭,誰就會中舉、高升、做大官、得肥缺。張若采見狀,即興賦打油詩一首,給以辛辣的諷刺:天晚祭祀了,忽然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從此以后,他就改姓金,名人瑞,字圣嘆了。“金”者,偶像之所謂金身也;“圣嘆”者,孔子為之嘆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