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雪松
200 2年我國原油加工能力2.85億噸/年,2012年達到6.24億噸/年,年均增長速度8.15%。十年間能力翻番,煉油總產能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參照美國油氣雜志歷年的全球煉油能力統計數據,2012年我國煉油能力占全球的比例達到12.4%,較2002年提高5.4個百分點。2002~2012年,原油加工量從21955萬噸/年增長到46791萬噸/年,年均增長率為7.86%;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四大油品總產量由14476萬噸/年增長到31796萬噸/年,年均增長率為8.19%。近十年來,隨著我國煉油能力的快速發展,我國原油加工量同步增加,產需基本平衡,多數情況下略有過剩,有力的保障了國內成品油供應。2012年我國四大類成品油產量31796萬噸/年,消費量31784萬,產需平衡。
我國千萬噸級煉油企業主要隸屬于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公司,其中中石化13家,中石油9家,此外,僅中海油惠州煉油廠為1200萬噸/年、山東東明石化一次加工能力達到1200萬噸/年。我國千萬噸煉油企業能力達到50%,裝置規模進一步提升。中石化煉油平均規模為778萬噸/年,中石油為658萬噸/年,國內主要煉油企業規模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實力。但全國煉油企業數目眾多,194家企業的平均產能322萬噸/年,是世界平均規模的一半左右。
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兩大公司仍是我國煉油行業的主要力量,與此同時,中國海油、中國化工、延長集團、北方兵器工業集團、中化集團等大型國企紛紛加入,以及部分民營企業走向規模化,煉油行業顯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從國內開工率數據看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長集團、北方集團等能夠正常獲得原油資源的國營企業保持了較高的開工率,地方煉廠受資源不足、裝置配套不足、盈利能力差等因素制約,開工率較低,不足35%。
經過近年產業布局調整,煉油裝置能力向華東、華南等經濟發達、物流便利的地區進一步集中。同時,隨著中石油四川石化、云南石化的建設投產,十二五期間,西南地區煉油空白得到填補。2012年地煉的數量較2000年增加了40家,煉油能力也迅速擴張至1億噸/年以上(含中海油、中國化工和中化整體收購、重組和控股企業),部分民營企業規模超過500萬噸/年,最大一次加工能力已達到1200萬噸/年。目前山東全部煉油產能為1.39億噸。
200 2~2012年原油消費年均增長率為7.5%。目前原油產量維持在2億噸左右,2012年進口原油2.71億噸,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6.4%,較2002年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
世界原油價格總體呈上漲走勢,輕質原油資源緊張,原油劣質化趨勢明顯。我國兩大公司近年原油進口情況也體現了這一趨勢, 2012年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兩大公司進口原油的API度分別為31.3、29.4,硫含量分別為1.5、1.1,較十年前進口的原油更重、硫含量更高。中國海油從2009年開始進口原油,多為含酸重質原油,API度為22~24.8。近年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公司加大了高硫含硫原油加工能力的建設,目前含硫油綜合加工能力達到35%。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穩步增長及民航運輸量的提高,汽油、煤油平穩較快增長。受經濟增長減緩的影響,公路運輸增長趨緩,柴油消費明顯放緩。2012年汽油消費達8684萬噸,同比增長12%,增速略有加快;煤油消費增長9.2%,呈較快增長,達2007萬噸;柴油消費量達16972萬噸,增長1.5%,增速明顯下降。2012國內成品油消費增幅放緩,汽煤柴全年消費27663萬噸,同比增長5.2%,消費柴汽比1.95∶1。
隨著國內汽車保有量的增長,城鎮居民出行條件更為便利,汽油用量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國內經濟發展增速放慢,以及LNG等清潔替代燃料等原因的影響,我國柴油消費量增幅放緩。根據相關行業分析,預計全國汽柴油消費量2012年到2015年年均增速3.4%,其中汽油5.9%,柴油2.0%;2015年到2020年年均增速3.6%,其中汽油5.4%,柴油2.5%。柴油、汽油消費比將從目前的1.95下降至1.52左右。目前國內柴油、汽油生產比為2.0或更高,因此,我國汽柴油產需存在較大的結構性差異。
中國未來煉油產能仍將快速增長。根據我國正在實施的新項目及最新規劃情況,預測2013~2016年間仍將有數套大型煉油裝置投產或建設,新增加能力7700萬噸;山東等地方也有數套裝置建成投產,預計新建裝置能力約2000萬噸;同期現有企業裝置改造規模超過3000萬噸;考慮部分裝置或于2015~2016年間投產等因素,預計2015年國內能力將達到7.4億噸。根據目前各煉油企業的遠期規劃,2016~2020年新建煉油能力超過1.5億噸,如果屆時大部分項目完成,2020年原油加工能力將達8.9億噸。

根據國民經濟及相關行業的發展預測,預計2012~2020年汽煤柴潤石需求年增長率為3.4%。2015年汽煤柴潤石需求量將達3.56億噸,原油加工量約5.07億噸;預計2020年需求量達4.14億噸,原油加工量5.95億噸。根據我國產能及加工量預測,屆時規劃新建或改造項目全部實施,裝置開工率會進一步下降。
煉油產能過剩問題凸顯。按照85%左右的合理開工負荷計算,2012年全國需要煉油能力5.50億噸,與現有6.24億噸產能相比,過剩產能超過0.74億噸。預計2015年、2020年合理加工能力分別為6.0億噸和7.0億噸。屆時產能分別達到7.4和8.9億噸,相應的過剩產能達到1.4億噸和1.9億噸。可見我國煉油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且有加重的趨勢。
局部地區煉油產能過剩嚴重。截止2012年底,山東省總煉油能力為13930萬噸/年,全省煉化行業(含中央企業)完成原油加工量7021.5萬噸,平均開工率僅50%,其中中石化下屬5家煉廠完成原油加工量3023.4萬噸,中海油控股的4家煉廠完成原油加工量569.3萬噸,其余煉廠完成原油加工量3428.8萬噸,開工率僅35.8%。2012年山東省共生產汽柴油4191.6萬噸,省內市場僅消費1518萬噸左右,60%以上成品油南下銷往華東地區,成品油與進口原油、燃料油逆向流動,加大了運輸成本,消弱了地煉競爭力。近年,山東地煉存在較強的擴能沖動,區域競爭異常激烈。截止2012年底,山東省200萬噸/年以上地煉共16家,合計煉油能力為7190萬噸/年,占山東省地煉總能力的70.3%;200萬噸/年以下煉油企業數量共有46家,煉油能力共3040萬噸/年,占山東省地煉總能力的29.7%,其中能力不足30萬噸的煉廠仍有20多座。目前,山東地煉兩極分化趨勢明顯。一類實力較強、規模較大、有一定技術優勢、比較優勢的企業,與央企合作。此外,一些不具備優勢的企業,處境更為困難。
成品油出口壓力突出。多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基本維持供需平衡狀態。2012年全年汽油凈出口292萬噸,同比下降25%,煤油凈出口124萬噸,同比增加兩倍,柴油凈出口92萬噸,呈現成品油全面凈出口品狀態。隨著國內煉油能力進一步增大,產能一直保持較高的過剩,今后成品油出口將是保持國內市場平衡的重要手段,中國的成品油出口量可能大幅提升,出口壓力突出。同時,由于我國柴油消費增長緩慢,而汽油需求增長仍然強勁,柴汽消費比下降,因此,在保證國內汽油供應的同時,柴油過剩傾向更為明確,預計柴油出口壓力會更大。
重質原油燃料油進口比例增長。預計2015年我國需求原油5.47億噸,其中進口量為3.37億噸,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1.6%。與此同時,每年進口燃料油2000萬噸左右。重質含硫原油與輕質低硫油有較大的價差,加工利潤較好,因此,重質原油進口比例逐漸增長。與此同時,迅速發展的地方煉油裝置也多數以瀝青、重油深加工加工名義改擴建,在不具備原油采購資格的情況下,原料加工范圍更為寬泛,每年煉制燃料油2000萬噸左右。重質油、劣質油的加工需配套更為完善的深加工流程和環保治理裝置,因此,我國一直在提高高硫油、重質油煉油能力,以滿足國內強勁的成品油需求增長和加工更寬范圍的原油要求。
規模技術水平仍有差距。鎮海煉化、大連石化、茂名石化煉油能力超過了2000萬噸,已進入世界級煉廠之列,但三個煉廠僅占國內煉油能力的10%,這與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煉油國的地位不相稱。國內仍有100多家低于200萬噸的小煉油企業,很多小企業成品油仍不能滿足國Ⅲ標準,技術水平差距更大。除新建大型煉油項目外,我國多數煉油企業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存在裝置系列多、單系列規模小、裝置構成復雜、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能耗較高等問題。近年中石油、中石化輕油收率為77%~79%,原油加工能耗58~65千克標準油/噸原油;2011年小煉油的輕油收率不足50%,原油加工能耗超過90千克標準油/噸原油。小煉油存在資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三廢排放超標等問題。

淘汰落后產能任務艱巨。1998年底,我國共有各類煉油廠220個,其中加工能力在100萬噸/年以下的有193個。經清理整頓,經選擇保留了82家地方小煉油企業。多年來,又有一批小煉油裝置項目建成投產,現有地方煉油企業110家,不計中海石油、延長集團、中化集團、北方集團等國企收購或控投企業,國內地方煉油企業能力仍然有8000多萬噸,平均開工率不足四成,可見,我國淘汰煉油落后產能的任務更為艱巨。
嚴格執行審批和監查制度,抑制盲目擴能。嚴格控制新布點煉油項目的建設,滿足市場需求要新增加的煉油能力盡可能通過原有煉油企業的技術改造實現。新建煉油廠或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改擴建均需國家相關部門的審核批準。新建煉廠的能耗物耗指標必須達到國家行業標準,油品質量必須達到規劃投產時的國家標準,安全環保必須滿足國家有關規定。禁止各級地方政府分拆審批、備案新建煉油項目。現有地方煉油企業、重油加工企業、瀝青企業等油品加工類裝置的改擴建項目,必須屬于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能耗、解決安全環保的改造項目,且一次加工裝置能力投資必須經國家相關部門審核批準,各級地方政府不得審批或核準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煉油投資項目。對于重點地區產能建設實行監查、問責制度,對于不符合政策要求的項目予以停工、停貸等行政、金融措施。
制訂煉油行業落后產能淘汰標準,迫使落后產能退出。建議由行業協會牽頭,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盡快制定煉油落后產能標準,報國家有關部門審定后發布。同時制定落后產能淘汰政策,強制落后產能在一定期限內淘汰。依法淘汰產品質量低劣、能耗高、資源利用不合理、安全隱患較大以及環保不能達標的煉油裝置。按照國家和地方相關環保標準,定期對煉油企業的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物排放及噪聲進行檢查,并要求限期整改查出的問題,對限期內完不成整改的煉油企業,嚴禁啟動生產,對于污染物排放超標企業,按超標情況實施持續重罰。按照國家和地方相關安全標準,定期對煉油企業的生產安全、設備安全進行檢查,嚴禁壓力容器、電氣等設備超期服役和帶病運行,發現重大安全隱患后,立即禁令停產整改。建立行業動態監控與預警機制,建立行業自律和協調機制,對企業進行積極的引導。
引導、支持地方小企業的轉型發展。近年我國對地煉規模要求提高,但為滿足國家淘汰的產能規模要求,地方企業紛紛擴建了一次加工裝置,反而造成開工率更低。從長遠資源條件看,地方企業資源供應仍受到多方面的制約,不可能大幅度提升開工率。低開工率不利于企業的正常發展,也不利于維護穩定的市場秩序,因此,鼓勵部分小型煉油企業由生產油品調整為生產化工原料,或轉型為其它下游加工業。通過支持、引導地方企業向深加工、清潔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力爭轉產產能3000萬噸/年。
發揮現有產能的潛力,消化產能過剩的壓力。一是延后新項目的建設、投產時間。目前在建和擬建的大型煉油項目有中科湛江項目、中石油揭陽項目、中石油云南項目、中海油惠州二期項目等,應及時根據市場飽和程度適當延遲,推遲建設、投產 1~2年,消化產能過剩的壓力。二是加強原油管理,管好、用好優質地方產能。一些地方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具備一定的經濟、技術優勢,但也存在原料不足、無法長周期運行的問題,因此,國家通過環保、安全、稅務、質量、技術等方面的考核,認定合格企業,予以原料、資金及技術方面的支持。繼續執行嚴格的進口原油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調度進口原油資源。除保障現有國有企業的原油加工指標以外,適當留出部分非國營貿易配額指標,給予現有技術水平先進、管理到位、質量高、環保達標、能耗水平低的地方煉油企業。對于合格企業,按年申請原油加工配額,并嚴格監管,作為國有企業之外的市場補充。
長遠看,支持有能力的企業“走出去”。到國外建設或并購煉廠,以減少國內煉油產能總量和能耗、碳排放壓力,也緩解國內產能過剩壓力。但應承諾在國內市場緊缺時,優先保證成品油運回國內,保障市場供應。同時,放開成品油出口貿易,鼓勵國內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尤其亞太地區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和澳大利亞等周邊地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