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
這里是《天津詩人》“中國詩選—90后檔案”的詩歌現場,這個現場新鮮、熱鬧、眾聲喧嘩、生氣淋漓。不過,在我看來,并不存在詩學意義上的“90后詩歌”或“90后詩人”。本期專號固然襲用 “90后”的名目,這只是標識出他們正以一代人的各自面目進行集體出場,并不意味作者之間存在著某種基于詩學理念和作品風格而形成的共同特征。
正是基于這重緣由,我把本期刊物中的所有入選作者,都嚴肅地視為自己的同代與同類——更極端一點,放在千百年的文學周期上來看,他們不僅和年齡本來就相近的我同代,甚至和胡適、戴望舒及穆旦他們,都一樣是漢語新詩幼年期的同代人。我對他們寫作的觀察,完全源自同代和同行的注視和尊重,十年斷代法,并不能斷開產自詩歌本身的聯系。當然,習氣的力量太過強大,以至于我們可愛的詩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個時代詩歌學術的失職,他們信賴這種穩妥而便利的分法,并為此付出著足夠的熱忱。
羅廣才大兄操持起這一期專號,旨在呈現漢語詩界最新鮮的面孔和聲音。本期專號入選作者達百六十余人,篇幅、眼界及能力所限,不能一一點到,只冀望空谷幽蘭能不賞自芳,自足而自任。為了這一期專號,羅廣才兄籌措經年,編選經年,個中甘苦,或許只有他自己知道。承蒙他的信任,我在專號編輯的后期介入,在已然蔚為大觀的編選稿基礎上,為刊物推介了二十余位符合入選條件的詩人。我將這些詩稿轉給了羅兄,換來的是他對每一個作者、每一首作品耐心細致的反饋。審美偏好和詩歌觀念或有不同,但他嚴肅認真的編選態度使我深受感染。如今,我的工作附驥在羅兄辛勞的、披沙揀金般的編選成果之后,呈現在了諸位的面前。作為一個整體,這期專號將面臨著各方熱心讀者和詩人的考驗和質疑,也終將在我們這幾位編選人共同進退的姿態中獲得它應有的位置。
另外,1990年代生的詩人,寫得不錯的尚有艾濺果、陳有臏、黃木葉、潘云貴,以及來自武大的海女、復旦的曹僧、北大的李琬、同濟的陳草等人。由于各種原因(作者不愿入選、對“90后”標簽有異議、幾年無新作、約稿無回復,編者希望能得到更大范圍的呈現而避免過于集中某一類作者,及編選思路、眼界、水平所限等)而并未出現在本專號。我們對這些明顯的遺漏及更多好作者的可能缺席抱有萬分的歉意與遺憾。好在來日方長,漢語見證著所有這一切。
2013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