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柴仲平,武紅旗,龔雙鳳
(1.新疆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54;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實驗室新疆 烏魯木齊830054;3.新疆農業大學 草業與環境科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52)
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資料,是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耕地數量的多少和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業產業結構、耕地產出水平及農產品質量[1-3]。為此,加強耕地保護和地力建設及土壤改良,對耕地進行分等定級,加強耕地地力建設和土壤改良利用,不斷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對于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意義十分重大[4-7]。本研究借助GIS技術對阿克蘇市耕地資源進行科學評價,摸清耕地基礎生產能力,了解耕地土壤的養分現狀,分析土壤肥力障礙因素,并對其進行合理的改良利用分區,為阿克蘇市耕地養分管理和農業措施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阿克蘇市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天山南麓山前沖積平原和阿克蘇沖積三角洲平原之上。地處東經79°39′—82°01′,北緯39°31′—41°27′,東西長約199km,南北寬約213km,總面積18 369.90km2,其中山地、丘陵845.01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48%;平原區為9 144.54km2,占土地總面積的47.3%;沙漠8 380.35km2,占土地總面積的45.62%;水面占土地總面積的2.48%。阿克蘇市地處中緯度歐亞大陸腹地,屬暖溫帶荒漠干旱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升溫慢,秋季降溫快;夏熱冬寒,干旱少雨;蒸發量大,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晝夜溫差大;春夏多大風,沙塵天氣時有發生,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現有耕地面積77 526.67hm2,耕地土壤類型主要有灌淤土類、潮土類、草甸土類、林灌草甸土類、沼澤土類、水稻土類、龜裂土類、棕漠土類、風沙土類和新積土類10個土類,其中草甸土的面積最大,占全市總耕地的35.29%。
根據調查評價工作需要,收集整理了阿克蘇市土壤圖(1∶5萬),2010年阿克蘇市土地利用現狀圖(1∶1萬),行政區劃圖(1∶1萬)、地貌類型分區圖(1∶10萬)、測土配方點位調查圖(1∶1萬)、阿克蘇市農用地地塊圖(1∶1萬)等基礎圖件及阿克蘇市自然和經濟相關數據(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氣候、水文等),1999—2010年新疆統計年鑒等相關統計資料;2010年阿克蘇市統計局,2010年阿克蘇市年鑒的相關統計資料。
評價樣點的布設直接影響著耕地地力評價的準確與否。基本原則為保證評價樣點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時要兼顧空間分布的均勻性。將阿克蘇市土地利用現狀圖與土壤圖疊加后形成評價單元圖,以此作為工作底圖,根據評價單元個數和圖斑面積大小、種植作物、土種、產量水平等因素,確定耕地地力評價樣點數量及點位,確保每個評價單元有點,大的單元增加點數,力求點位均勻分布。共選擇了5 022個分析資料齊全具有代表性的大田采樣點作為耕地地力評價的樣點,評價點均勻分布于阿克蘇市7個鄉鎮,122個行政村。
研究采用Photoshop完成地圖的拼接、校正,利用 ArcGIS 9.0,SupMap 2003和 MapGIS 6.5等 GIS件,采用北京54坐標系統和高斯—克里格投影完成地圖矢量化、圖形疊加、屬性提取、評價單元賦值空間數據處理工作。采用Excel和Access作為數據庫管理,SPSS 10.0作為屬性數據統計分析工具,應用模糊評價、特爾斐法、層次分析法等,利用多因素綜合指數法開展完成阿克蘇市耕地地力評價,并在此礎上分析耕地土壤肥力障礙因素,為分區改良利用提供依據和對策。
遵循重要性、易獲取性、差異性、穩定性等原則,咨詢有關專家,采用特爾斐法選擇了有機質、有效磷、速效鉀、有效鋅、耕層含鹽量、質地、有效土層厚度、質地構型、地形部位、灌溉保證率和林地覆蓋率(防護林體系)等11個要素作為阿克蘇市耕地地力評價指標[8-11]。根據層次分析法的原理,把11個評價因素按照相互之間的隸屬關系排成從高到低的3個層次:A層為目標層,即耕地地力;B層為準則層,即為相對共性因素;C層為指標層,即單項因素層。根據層次結構圖,請專家組就同一層次對上一層次的相對重要性給出數量化的評估,經統計匯總構成判斷矩陣,用矩陣求得各因素的權重(表1)。

表1 評價因子組合權重
應用加法模型計算各評價單元耕地地力綜合指數(IFI):

式中:IFI——耕地地力指數;Fi——i個因素的評價語;Wi——i個因素的組合權重。
再用樣點數與耕地地力綜合指數制作累積頻率曲線圖,根據樣點分布頻率,結合阿克蘇市實際情況分別用耕地地力綜合指數將阿克蘇市耕地分為5個等級。耕地地力綜合指數分級標準為:1級地:≥0.77;2級地:0.71~0.77;3級地:0.66~0.71;4級地:0.61~0.66;5級地:<0.61。
阿克蘇市總耕地面積77 526.67hm2,其中1級耕地面積1 517.39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96%,2級耕地面積21 191.21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27.33%。3級耕地面積26 760.06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34.52%,4級耕地面積23 651.31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30.51%。5級耕地面積4 406.71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5.68%(表2)。阿克蘇市1,2,3級耕地面積占到耕地總面積的63.81%,大部分耕地處于中上等水平,耕地生產潛力總體較高。其中1,2級耕地地面平坦,有效土層深厚,質地適宜,質地構型較好,少障礙因素,土壤適耕性和適種性好,作物產量水平高。3級地的灌溉條件和防護林體系總體弱于1,2級地,最主要障礙因素是土壤鹽漬化,同時在利用上存在重用輕養,有機質、全氮及堿解氮含量處于相對較低水平,微量元素有效鋅和有效錳也處于低水平。4,5級地最主要障礙因素是灌溉保證率差,肥力水平較低、土壤鹽漬化,存在礫質層、漏砂層等障礙層次,生產性能較差,作物產量水平較低。

表2 阿克蘇市不同地力等級面積和比例
依據二次土壤普查養分分級標準,對阿克蘇市土壤養分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表明,阿克蘇市耕地土壤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有缺乏現象,降低了土壤肥力,對作物生長發育帶來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阿克蘇市耕地土壤有機質以“平”為主,“缺”的程度極少,土壤氮素平中有“缺”,土壤磷素以“平”為主,“豐”、“缺”的程度都極少,鉀素不“缺”。微量元素有“豐”有“缺”,基本可概括為銅和鐵“豐”,錳和鋅“缺”。

表3 阿克蘇市耕地土壤缺素面積比 %
為了更加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有必要進行改良利用分區,將土壤組合相同,地貌、水文、地質、氣候等自然條件以及土壤利用現狀,主要生產問題,灌溉方式和改良利用措施相近的土壤分區劃片,進行改良利用規劃。阿克蘇市耕地土壤類型主要有灌淤土類、潮土類、草甸土類、林灌草甸土類、沼澤土類、水稻土類、龜裂土類、棕漠土類、風沙土類和新積土類10個土類,但主要是草甸土、潮土和灌淤土,占耕地總面積的86.96%。
土壤障礙因子突出,但不復雜,為此以全市為改良利用區,以土壤類型、土壤利用現狀、灌溉方式和主要生產問題為依據分為3個培肥改良利用區,即東岸大渠灌區耕地培肥改良區、阿音柯灌區耕地培肥改良區和多浪渠灌區耕地培肥改良區(表4)。

表4 阿克蘇市耕地培肥改良分區
主要分布在托普魯克鄉和庫木巴什鄉,面積15 290.93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9.72%。耕地土壤類型主要為草甸土和灌淤土。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13.40g/kg,堿解氮平均含量71.00mg/kg,速效磷平 均 含 量 15.00mg/kg,速 效 鉀 平 均 含 量118.80mg/kg,有效鋅平均含量為0.69mg/kg,有效銅平均含量2.31mg/kg,有效鐵平均含量為18.21mg/kg,有效錳平均含量5.53mg/kg。土壤pH值平均8.1,pH 值在7.5~8.5的耕地面積占100%,土壤鹽漬化程度相對較輕。
該區位于西大橋以南、新大河與老大河之間,海拔1 087~1 059m,地勢由東向西傾斜。東岸大渠以東,臨新大河,河岸割切較深,地下水排泄通暢,埋深5.8m,個別地方達到10m;東岸大渠以西夾老大河之間,地下水較高,埋深1~3m,但水質為淡水。在干渠與老大河之間有托普魯克—渾巴什總排干,降低兩鄉的地下水位。耕地土壤肥力總體水平中等,部分耕地存在缺氮、鋅、錳營養元素。因此充分利用本次耕地地力調查評價成果,科學指導化肥的調配,采用科學的配方施肥,重視合理增施氮肥及微肥,不斷培肥地力,實現中低產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同時要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完善灌溉配套措施,實現條田標準化。充分利用水源發展噴、滴灌等高新節水技術,節約水資源,預防土壤鹽漬化化的發生,同時也有利于改善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
主要分布在阿依庫勒鎮,面積13 830.25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7.84%。耕地土壤類型主要為草甸土、潮土和灌淤土。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14.11g/kg,堿解氮平均含量81.00mg/kg,速效磷平均含量13.80mg/kg,速效鉀平均含量123.00mg/kg,有效鋅平均含量0.73mg/kg,有效銅平均含量2.03mg/kg,有效鐵平均含量16.06mg/kg,有效錳平均含量5.30mg/kg。土壤pH 值平均8.1,pH 值在7.5~8.5的耕地面積占100%,部分耕地土壤存在鹽漬化現象。
該區位于老大河以西,陰干山和勝利渠以南,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局部地形起伏較大,灌區呈階梯狀向南分布。水源有從西大橋電站尾水引水的沙木沙克渠和二級電站前池引水的阿音柯渠,地下水埋深0.2~0.7m,個別地段2~3m,地下水礦化度一般為1~5g/L,個別達16g/L。勝利渠居高臨下,在41km以前,年滲漏水量有2.00×107m3,地下水位由原來的2~1.5m上升到0.2~0.7m。原為大果園和自然村,現為沼澤或鹽堿灘。平行勝利渠開挖了排水渠后水文地質狀況有所改善。該區土壤肥力總體水平較低,部分耕地存在嚴重缺素現象,其中氮、鋅、錳營養元素都較為缺乏。因此充分利用本次耕地地力調查評價成果,科學指導化肥的調配,采用科學的配方施肥,重視合理增施氮肥及微肥,不斷培肥地力。對土壤條件及灌溉條件較好的耕地,實施高產栽培技術種好棉花和林果。對存在鹽漬化的耕地及零星地,應在水利改良鹽堿措施基礎上,建設人工草場種植為主,種植苜蓿等耐鹽堿的飼草飼料,為發展畜牧業提供條件。
主要分布在阿克蘇市屬、依干其鄉、拜什吐格曼鄉、喀拉塔勒鎮和良種繁育場,面積48 335.49hm2,占耕地總面積的62.35%。耕地土壤類型主要為灌淤土和潮土。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17.55g/kg,堿解氮平均含量68.00mg/kg,速效磷平均含量12.60mg/kg,速效鉀平均含量257.00mg/kg,有效鋅平 均 含 量 1.12mg/kg,有 效 銅 平 均 含 量1.21mg/kg,有效鐵平均含量5.86mg/kg,有效錳平均含量6.02mg/kg。土壤pH 值平均7.90,其中pH值在6.5~7.5的耕地面積占0.91%,pH 值在7.5~8.5的耕地面積占99.09%,耕地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鹽漬化。
該區東臨阿塔公路,西臨新大河,北接溫宿,南至多浪河水庫。吐格曼鄉北部地下水自然排泄條件好,埋深在3~6m,以南土質較重,埋深1~3m,地下水礦化度靠新大河1~5g/L,多浪渠西南5~10g/L,東部阿塔公路一帶最高為10~30g/L,區域內鹽漬化分布西輕東重。該區處于河谷及沖積扇地帶,光熱及水資源條件均較好,土壤肥力總體水平較高,但土壤養分缺素也較為明顯,其中氮、鋅、鐵、錳營養元素都較為缺乏。因此,充分利用本次耕地地力調查評價成果,科學指導化肥的調配,采用科學的配方施肥,重視合理增施氮肥及微肥,不斷培肥地力,實現中低產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同時對鹽堿地區應實施水利改良措施,改土治水,培肥地力,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建立蔬菜及糧油瓜果生產基地。
開展耕地土壤養分特征與改良利用研究對于摸清區域內耕地狀況及其障礙因素,改良土壤,挖掘現有耕地潛力,保障糧食安全,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運用GIS技術對阿克蘇市耕地土壤進行地力評價,摸清了阿克蘇市耕地改良利用的限制因子及其改良利用方向。評價結果表明在阿克蘇市現有耕地面積中大部分耕地地力處于中上等水平,耕地生產潛力總體較高。在地力等級相對較低的耕地中主要障礙因素是土壤鹽漬化,有機質、全氮及堿解氮含量處于相對較低水平,微量元素有效鋅和有效錳也處于低水平,同時在耕地利用上存在重用輕養。利用評價結果對阿克蘇市現有耕地進行改良利用分區,實現了耕地改良利用分區的定量化,為阿克蘇市耕地資源的改良利用提供了供了基礎性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
[1] 陳印軍,王晉臣,肖碧林,等.我國耕地質量變化態勢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1,32(2):1-5.
[2] 王軍.土地質量發展趨勢對我國土地整理研究的啟示[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25(6):108-111.
[3] 陳百明,宋偉,唐秀美.中國近年來土地質量變化的概略判斷[J].中國土地科學,2010,24(5):4-8.
[4] 宋珍霞,高明,關博謙,等.重慶市植煙區土壤肥力特征研究[J].土壤通報,2005(5):664-668.
[5] 趙書軍,袁家富,畢慶文,等.恩施州不同氣候型旱地土壤肥力變化及肥力因子變異特征[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8(2):15-18.
[6] 姜廣輝,趙婷婷,段增強,等.北京山區耕地質量變化及未來趨勢模擬[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10):304-311.
[7] 左太安,蘇維詞,宋增偉,等.針對水土流失的三峽重慶庫區土地質量評價[J].水土保持通報,2009,29(2):183-187.
[8] 李文璐,趙庚星,董超.基于GIS的耕地改良利用分區研究:以山東章丘市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25(6):60-63.
[9] 王麗敏,于海忠.青岡縣耕地地力評價與土壤改良利用分區[J].現代農業科技,2011(8):268-269.
[10] 馮耀祖,耿慶龍,陳署晃,等.基于GIS的縣級耕地地力評價及土壤障礙因素分析[J].新疆農業科學,2011,48(12):2281-2288.
[11] 吳志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耕地土壤養分現狀及演變規律[J].新疆農業大學學報,2012,3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