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發,李 波,鄒長慧
(1.貴州師范大學 中國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貴州 貴陽550001;2.貴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貴州 貴陽550001;3.貴州省科技風險投資管理中心,貴州 貴陽550002)
望謨縣隸屬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全縣國土面積3 005.50km2,轄8個鎮,9個鄉,164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2010年末總人口31.7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80.2%。望謨縣“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主要涉及復興鎮、打易鎮、樂旺鎮、新屯鎮、郊納鄉、打尖鄉、坎邊鄉、岜饒鄉8個鄉鎮的79個行政村,2個社區,受災面積1 343.23km2,受災人口13.94萬人,緊急轉移安置4.54萬人。受泥石流沖擊的區域,耕地大面積損毀,城鄉居民住房大量倒塌,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陷于癱瘓,產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因災死亡37人,失蹤15人。倒塌房屋1 007戶3 021間,損壞房屋711戶2 133間。水毀農田3 066.67hm2,旱地5 600hm2。農作物受災8 813.33hm2,成災面積6 400hm2,絕收面積4 213.33hm2。損毀防洪堤40.81km,水渠127.40km。水毀209省道49.50km,縣鄉公路273.04km,通村公路788.83km;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0.65億元。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本著“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類指導”的指導原則,將特征區劃與功能區劃相結合,生態環境特征與人類活動相結合,生態與經濟相結合,以揭示區域內生態經濟系統的相似性和差異性[1]。因此,望謨縣該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災后重建分區遵循以下原則:(1)相似性原則,即同一流域單元在自然資源、地形地貌、社會經濟條件和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2)一致性原則,即同一區域內資源利用方向、治理措施布局及生產建設發展方向基本一致;(3)綜合分析與主導因素相結合的原則,即在綜合分析基礎上結合影響各區分異性的主導因素進行劃分;(4)鄉鎮(村)域完整性及集中連片原則,使分區更具可操作性,便于地方行政部門組織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整治;(5)生態環境整治結合流域治理的原則:即把相關流域治理納入區域生態環境整治當中來。
望謨縣該次山洪泥石流災害災后重建分區指標體系包括:地貌類型指標、溫度指標、水文指標、植被地帶性及垂直性分異指標、土壤特征指標和社會經濟主要指標等。災后重建分區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從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特征因素和生態環境恢復與建設的制約因子著手構建指標體系[2](圖1)。

圖1 望謨縣重建分區指標體系
在災區范圍內根據望謨河流域、樂旺河流域、打尖河流域、油邁河流域的生態環境背景,通過對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充分考慮其國土開發強度、產業發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鎮建設的適宜程度,對其指標體系進行分層聚類,以定量為主、定性為輔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分區,同時兼顧行政單元的完整性,將災區范圍國土空間分為生態保護區、適度重建區、適宜發展區[3](表1)。
該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利用條件差,災害風險很大,建設用地嚴重匱乏,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維護代價極大,不適宜在原地進行較大人口集聚規模的重建。
(1)區域概況。該區域地處望謨河、樂旺河、打尖河上游,海拔高,地處位于望謨縣中北部,東面與紫云縣接壤,南連樂旺鎮、新屯鎮,西鄰石屯鎮,北鄰坎邊鄉,面積376.07km2。209省道穿越該區,主要包括打易鎮、郊納鄉、新屯鎮(納包村、塘家坪村)、打尖鄉(打尖村、喜豪村)。涉及4個鄉鎮,共28個行政村,人口共計5.05萬人,97%為農業人口最高點為跑馬坪,海拔1 718m(亦是全縣海拔最高點),山高坡陡,坡度大多在3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55%,降雨集中,強度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多,屬于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尤以滑坡數量最多,威脅最大。極端強降雨是導致該區山洪地質災害的關鍵因素,2011年6月5日夜晚至6日凌晨,區域內的打易鎮、打尖鄉的降雨量分別達到315,310mm,是導致望謨縣“6·06”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 望謨縣“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后重建分區
(2)功能定位。以保護和生態修復為主,少量人口分散居住的區域。將這一區域建設成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蓄洪水、維系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態功能區,有選擇地劃定一定面積予以重點保護和限制性開發建設,保護區域重要生態功能[4]。
(3)管制原則。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對25°以上陡坡耕地全部實行退耕還林,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態保護區的財政、產業、投資、人口和績效考核等社會經濟政策,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監督,加強生態功能保護和恢復,引導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發展,限制損害主導生態功能的產業擴張,走生態經濟型的發展道路[5]。
(4)城鎮建設。基本保留原鄉(鎮)行政建制,保留鄉(鎮)基本公共服務功能,嚴格控制其發展規模,建議對地質災害隱患點農戶分散安置,盡量減少人口聚集引起的對自然山體的破壞,加大勞務輸出和人口外移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漸減少該區域的人口壓力。
該區域資源環境利用條件一般,災害風險較大,在控制規模的前提下可以適度在原地或條件較好地點重建,適度聚集人口和發展特色產業。
(1)區域概況。該區域位于望謨縣主要河流清水江兩岸、打尖河中游,生態區位十分重要,主要包括油邁鄉、岜饒鄉、打尖鄉(羊架村、邊界村、喜獨村、灑琴村、坡毛村)、樂旺鎮、坎邊鄉,面積716.06km2,含括36個行政村,人口6.4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6.74%。森林植被覆蓋率較高,山高坡陡,海拔多在500~1 100m,坡度多在25°以上,出露巖石以砂頁巖為主(樂旺鎮出露巖石以石灰巖為主,屬于喀斯特石漠化綜合防治區,生態環境脆弱),巖層陡斜疏松,屬于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區內油邁鄉近幾年多次發生山洪泥石流自然災害,打尖鄉、樂旺鎮、坎邊鄉在“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受災嚴重。
(2)功能定位。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人口規模適度、生態環境良好,產業特色鮮明的區域。
(3)管制原則。加強地質災害治理、生態修復,實施人口避讓搬遷,控制人口規模,有效減少地質災害風險,遏制生態惡化趨勢。在不危害生態環境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適度開發生態旅游業等潔凈產業;對已經破壞的重要生態系統,要結合生態環境建設措施,認真組織重建與恢復,盡快恢復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6]。
(4)城鎮建設。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帶適度發展城鎮規模、著力完善城鎮基本服務功能,盡量提供機會或以勞務輸出形式進行人口轉移,緩解該區域的人口壓力。
該區域資源環境利用條件相對較好,災害風險小,較適宜在原地建設縣城和鄉鎮,可以相當規模集聚人口并發展有關產業。
(1)區域概況。位于樂旺河與望謨河下游,包括復興鎮(縣城)、新屯鎮(納林村、納壩村、小米地村、巴巴坪村、坪相村、柯杉村、交角村、竹山村、里牛村、弄林村、新屯村、牛角村、紅巖村)需要避讓的區域、縣城周邊需要重點進行災害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區域,面積為407.47km2,涉及縣城在內2個鄉鎮共14個行政村,人口6.60萬人。山高坡陡,海拔多在450~1 100m。坡度多在20°以上,復興鎮和新屯鎮出露巖石以砂頁巖為主。該區是望謨縣主要的經濟發展區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區,209,312省道交匯于此,交通相對便利。
(2)功能定位。全縣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振興經濟,承載產業和創造就業的區域。
(3)管制原則。適度擴大人口規模與用地規模,加強災害綜合治理,消除災害隱患,把恢復生態、保護環境作為必須實現的約束性目標,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切實嚴格保護耕地,保護好城鎮周圍的綠色空間,改善人居環境。圍繞縣城明確各鄉鎮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分工,增強城鎮就業吸納能力。優化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環保、防災等基礎設施的布局和建設[7]。
(4)城鎮建設。縣城以行政、教育、商貿、居住等功能為主,同時建設轉移安置居民住房及配套設施。
望謨災后重建綜合治理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面對受災面積大,受災人口多,自然條件復雜,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的困難局面,重建任務十分繁重。災后重建綜合治理關系到災區群眾的切身利益和長遠發展,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政策支持,合力推進,立足望謨災區實際,借鑒汶川、玉樹和舟曲災后恢復重建的成功經驗,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相結合,讓分區更適合災區重建實際情況,使其功能定位、管制原則與城鎮建設趨于合理。
結合分區同時還要兼顧考慮城鄉建設的適宜性,規劃區(9個鄉鎮)均處在多山多谷、溝壑密布、坡陡谷深的地貌區,采用多因子綜合評價的方法(主要評價因子包括交通可達性、用地適宜性、空間拓展性、生態安全性、環境協調性、動搬遷成本、產業發展潛力、水文水資源條件、基礎設施保障等),對選址方案的各評價指標進行評定,再對各項因子按權重進行累加,得出總的評價結果為:打易、打尖、坎邊、岜饒等鄉鎮及新屯北部地區不適宜進行規模化的城鎮(集鎮)建設,不適應居民追求城鎮化的生產生活需求;郊納、樂旺、油邁基本滿足居民追求城鎮化的生產生活需求,可適度進行規模化的城鎮(集鎮)建設;復興鎮、新屯鎮南部,結合局部的陡坡地改造,可形成10.0~20.00km2的連片用地,完全滿足貴州山區居民追求城鎮化的生產生活需求,適宜適度規模化的城鎮(集鎮)建設,可滿足望謨縣城市長遠發展需求。
[1] 丁文峰.基于GIS和BP神經網絡模型的長江中上游地區石漠化危險性評價[J].長江科學院院報,2009,26(2):18-22.
[2] Williams P W.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impact on karstter-rains:an introduction[J].Catena,1993,25(1):1-19.
[3] 景貴和.土地生態評價與土地生態設計[J].地理學報,1986,1(41):1-7
[4] Li Bo,Zhou Zhongfa,Huang Kaicheng.Analysis of degradation ecological landscape pattern for the karst plateau on the basis of GIS technologies[C]∥Plant Growth Modeling,Simulation,Visu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s.Proceedings:Beijing,China.2009:449-452.
[5] 王軍廣,趙志忠,趙廣孺,等.海南島土地生態安全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8):4215-4218.
[6] 李茜,任志遠.區域土地生態環境安全評價[J].2007,21(5):75-79.
[7] 周忠發.喀斯特石漠化地區可持續發展對策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3):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