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 天
上海立法規劃編制的沿革
文/未 天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最早編制立法規劃可以追溯到1995年。市十屆人大常委會首次制定了三年立法規劃。此后,每一屆市人大常委會都將編制五年立法規劃作為常委會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立法規劃編制由此也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特征、發展需求、法治建設的印記。
1998年,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一次編制了五年立法規劃。這是在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立為基本方略的背景下進行的一次立法規劃編制。同時,市十一屆常委會任期的五年,也是上海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五年。為此,此屆人大常委會立法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實施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快市場體系和市場環境建設,加快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城市管理現代化進程,進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立法規劃共列入立法項目66件,并挑選了15件雖然立法條件還不成熟,但符合本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具有導向意義的項目作為五年立法規劃的調查研究項目。
2003年,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以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編制了此屆常委會的五年立法規劃。規劃緊緊圍繞將上海率先建成現代化國際城市和舉辦一屆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兩大任務,服從和服務于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總目標,亮點頗多。
此次五年立法規劃編制不僅注重法規的地方特色,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科教興市方面的項目作為立法重點,而且重視創制性立法。其中,《科技創新條例》、《產權交易條例》、《國有資產運營機構條例》、《信用征信條例》、《就業促進條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的立法,都是綜合性、探索性很強的項目。立法規劃編制還注重立、改、廢并舉,規劃中安排的法規修改項目多達74項,廢止項目7項,改、廢項目占立項總量的63%。特別是對于近年來上位法作了修訂、或者已納入計劃將要修訂的,規劃予以了特別關注,單獨列出16個項目,以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這是同步推進立、改、廢,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的重要措施。此屆五年立法規劃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在調研項目中保持了較大的容量,共安排41項,同安排審議的項目大致相當,使今后年度立法計劃的安排具有較大的篩選余地,也有利于推動計劃立項的前期調研論證工作。
時間進入2008年4月,為了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市九次黨代會精神,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召開了立法規劃編制工作會議。這是第一次為立法規劃編制專門召開全市性的會議。此次立法規劃編制,被標注了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向社會各界發放立法建議征集表,第一次通過網絡向社會征求立法建議。五年立法規劃的起草,除以往一直參加的市人大各委員會和有關工作部門、市政府有關部門外,還向市高級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檢察院、區縣人大、工青婦等社會團體、市社科院、市法學會、市律師協會、市人大代表等各界廣泛征求意見。一份特制的“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劃立項建議征集表”發放到各方人士手中。建議制定或修改的法規名稱、需要通過立法解決的問題等,都可以通過表格予以反映。為了更好地傾聽民意,立法規劃制定還搭上了“網絡直通車”,在“上海人大公眾網”上發布征集立法建議信息,了解并吸收廣大百姓的立法建議。可以說,此次征求立法建議,從會上、紙上、網上同步推進,打破了立法規劃編制在人大和政府間的“內循環”,避免了“閉門造規劃”,讓人大立法的大門進一步向社會公眾敞開。
除此之外,此次立法規劃的結構也有所“變革”。總量為70件的立法規劃項目,被分成兩類,一類是正式項目,即立法條件相對比較成熟,擬在市十三屆人大任期內適時提請常委會審議;一類是預備項目,即基本符合正式項目的條件,但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調研論證,一旦立法條件成熟,也要及時提請常委會審議。另外,為了適應社會日益增長的立法需求,適時將條件成熟的項目納入立法程序,規劃還附設立法項目資源庫,共141件,作為立法項目的資源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