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貴刊封面故事《尋找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之源》,深有感觸。十八大以后新一屆領導班子,先后出臺了各種改革措施,尤其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將經濟體制改革放到重要位置,其中強調進一步開放市場經濟,加強水、電、石油、天然氣等壟斷行業的改革,試圖進一步刺激市場。
貴刊在文中提到“現在,人口紅利到了‘劉易斯拐點’,制度紅利消耗殆盡,投資拉動GDP增長到了強弩之末,我們被迫想起了創新。”這一觀點我深表贊同。這幾年的投資數據顯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在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上的投入,從結果來看,多數資金流向了房地產市場,致使其他產業的資金大幅減少,影響其發展。
這種形勢下,在各產業上的創新也就成了政府刺激經濟的重要元素。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國將智能家居、智慧養老等科技類產業放在了重要位置,其突出特點就是加強第二產業的創新和與第三產業的融合。
在產業結構方面,除了穩定住農業和工業生產總量之外,著重加強服務業的發展,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此前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目的就在于刺激城鄉居民消費,對于國內經濟的振興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國內的創新環境來看,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改善,比如在制度環境的放寬和產業鏈升級方面,尤其是我國的工業,由于國內工業起步較晚,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每年在芯片、主板及各種科技類知識產權上的費用就有很多。在創新制度環境上,還需要一個更加開放的社會,這樣可以吸納各方思想,吸引更多人才,為成為創新強國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