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微微
“民辦博物館應成為構建文化事業的重要力量”
——專訪四川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任李永憲教授
□本刊記者 張微微
訪談
記者:近年來,我省的民辦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以建川博物館群落為代表,形式多樣,在社會上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那么,我省民辦博物館產生、發展的背景是什么?
李永憲:民辦博物館也稱民營博物館,它的產生和發展首先是近十多年來經濟發展的結果,經濟的發展為藝術活動社會化提供了可能。其次,民間興起的收藏熱,也使得一部分藝術家、收藏家、企業家自愿開辦一些與藝術活動有關的博物館,使傳統的藝術品、文物、民間民俗工藝品在當地社會文化事業中體現出它們的價值。
記者:我省民辦博物館目前發展的現狀是什么?主要有哪些形式?
李永憲:目前我省民辦博物館的數量很難準確掌握。除了在四川省文物局依法注冊的50多家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未注冊備案的“博物館”。大量出現的民營博物館多是建于2005年以后,2010年前后是民辦博物館的“高峰期”。從類型上看,我省民營博物館多是以收藏古今藝術品為主的藝術類博物館,其次是民俗類博物館,比如以收藏展示中藥、川菜、蜀錦、園林、皮影、家具、“女紅”等民間、民俗文化特產的博物館,再其次是歷史類博物館,在四川最有代表性的是建川博物館群落。
記者:我省民辦博物館的興起與發展將對傳統文化起到哪些積極的作用?您是如何看待他們的發展前景的?
李永憲:民辦博物館是藝術、歷史、科學活動社會化的產物,它們提倡和引導的多是正面、有益的價值觀,應該引起更多的關注和保護扶持,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對于民辦博物館的發展前景,我個人還是比較看好的。但民辦博物館的進一步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者和經營者的“博物館行業意識”。因為真正的博物館不是單純地收藏和“囤積”文化,需要認真思考如何科學和有效地研究、保存、展示這些歷史及當代的文化產品,如何使其成為我們這個社會文明程度的象征和標志,從而獲得更為廣泛與深遠的發展空間。
民辦博物館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我認為政府對民辦博物館的支持主要不是資金上的支持,而是政策支持,比如實行對博物館運營的配套資源實行免稅、減稅政策等。
記者:我省民辦博物館的發展目前還面臨著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走出困境,您的建議是什么?
李永憲:與主要由文化行政機構管理的國有博物館一樣,民辦博物館以盈利為目標的經營之路是不可能走得很遠的,這也是個別民辦博物館難以為繼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民辦博物館也的確存在“只有投入,難有回報”的經濟壓力,所以民辦博物館也需要講“科學發展觀”。在《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博物館管理辦法》等我國現行法律、條規的許可范圍內,民辦博物館需要以自身靈活的運作方式,開展有社會效益的多種文化活動,如可以根據自身場地、人員條件,舉辦外借展覽、交換展覽、公益展覽、文化講座、中小學課外教育、音樂演出、文化產品(如出版物等)推介會、藏品鑒賞等活動,既要有“走出去”的意識,也需要有“請進來”的意愿,從而謀求公眾的參與和支持,尤其是所在社區民眾的參與和支持。你若是一家有“品味”的博物館,我自然就會以與你有“交道”為榮。國外、境外的一些民營博物館能吸引當地藝術家免費前來為陳列作設計,吸引企業商界為其捐款贈物,成為民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主要靠的就是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即所謂“品牌”效應。所以,如果民辦博物館缺乏公眾認知度,不能在當地社會文化中產生影響力,它的發展空間自然就會日益狹小。(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