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經過三年多的艱難戰斗與談判,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終于在板門店簽訂。其實在1950年底和1951年初,13個亞非國家和聯合國曾先后兩次提議停戰,都遭到了中國的拒絕。
1950年10月19日,中國志愿軍入朝,給“聯合國軍”以沉重打擊。到1950年12月24日,中朝聯軍收復了朝鮮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以外的全部領土。毛澤東認為,敵人有可能要求停戰,但是,美國必須承認將其軍隊撤出朝鮮,而首先撤到三八線以南,才能談到停戰。毛澤東還指出,美帝國主義和蔣介石一樣,諾言、協定都不可靠,故應從最壞方面著想。
為了保持美國在朝鮮半島和整個遠東的地位,杜魯門在1950年11月30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聲稱,“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來應付目前的軍事形勢”,包括使用原子彈。這個消息嚇壞了追隨美國的盟友,也讓許多亞非國家深感不安。
1950年12月7日,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向中國方面轉交了一份載有13個亞非國家提出的倡議條文的備忘錄,建議先在三八線停火,并舉行一個與朝鮮問題有直接關系的各大國參加的會議,進行協商。1950年12月14日,第五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13國提案。
中國向來重視與亞非國家的友誼。但對13國此次提出的“和平倡議”,中國明確表達了不滿。在中國看來,美國停戰的誠意值得懷疑。事實果然如此。12月16日,杜魯門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擴大征兵計劃和軍火生產。在朝鮮戰場上,“聯合國軍”仍在積極構筑工事,整頓部隊,準備恢復攻勢。
1950年12月22日,周恩來發表聲明說:“我們堅持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及朝鮮內政由朝鮮人民解決為和平調處朝鮮問題的談判基礎,美國侵略軍必須退出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取得聯合國的合法地位……朝鮮問題和亞洲重要問題的和平解決,離開這幾點是不可能的。”
從1950年 12月31日開始,中朝軍隊發動了第三次戰役,迅速突破臨津江、漢灘川以及“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上預設的防御陣地,“聯合國軍”退至三七線附近地區。
1951年1月11日,聯合國政治委員會通過了有關解決朝鮮及其他遠東問題的五項原則意見:在朝鮮立即安排停火;停火實現以后,一切非朝鮮軍隊將分階段撤出朝鮮,并以各種措施實現“聯合國”在朝鮮建立統一的“政府”的決議;由英、美、蘇、中四國代表討論解決遠東問題,其中包括臺灣問題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
但是,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決定,除非“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由于軍事原因被驅逐,絕不自動撤軍。從這一決定可以看出,除了停火以外的其他內容,美國并不想談,特別是討論臺灣問題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
1951年1月17日,周恩來復電聯合國,拒絕“先停火后談判”。同時周恩來還提議:在中國舉行包括中、蘇、美、英、法、印度、埃及的七國會議,在同意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及朝鮮內政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的基礎上舉行談判,談判的內容必須包括美國武裝力量從臺灣及臺灣海峽撤退和遠東有關問題。
事實上,中國政府拒絕的只是“先停火后談判”的原則,而不是拒絕整個以五步方案為基礎的停戰提議。但美國只關心最終的結果:只要中國拒絕了停火方案,美國的目的就達到了。
對于中國兩次拒絕停戰提議,一些學者認為,中國錯失了一次良機,甚至把中國此后在內政外交方面遇到的困難都歸咎于中國對停戰提議的拒絕。其實,1951年1月15日,“聯合國軍”就已開始實施試探性的進攻。此前,杜魯門還簽署了增撥200億美元國防費的法案。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并不想真的進行停戰談判。即便中方同意了停戰談判,美方也仍然會找借口把戰爭繼續下去,更別提讓中國順利解決臺灣問題和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問題了。
1953年7月27日,中方代表團和“聯合國軍”談判代表團在板門店正式簽署了停戰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