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話”200歲了。伴著它長大的人們也許并不知道,最初的它遠沒有“童話”那樣美好。
初版的《格林童話》剛問世時,遭到一片批評聲,其中一個批評來自格林兄弟“民間文學”研究的引路人、海德堡浪漫派創立者之一柯萊門斯·布倫塔諾:“沒有任何意義,骯臟,故事又非常短,實在是無聊至極。”幾年后,格林兄弟決定出版第二版,并從學術路線改走兒童路線。
從1812年初版到1857年第七版,格林兄弟不斷對童話集進行增減和潤色,如將一次次欲置白雪公主于死地的親生母親改為惡毒的繼母,解救她的人則從父親變成一位年輕英俊的王子。
即便如此,當時版本的童話中所包含或隱喻的弒父殺母、父食子、母食女、肢解、食人、偷情、懷孕、亂倫、謀殺等情節,依然為人所詬病。“德國人為什么會犯下貝爾森和奧斯維辛集中營這樣的惡行?”對此,德國作家金特·比肯費爾德認為在“格林童話”中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