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把長鳴的警鐘變成長效的制度
□ 本刊評論員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提出要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總書記的要求客觀實在,切中時弊、振聾發聵,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新一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遙相呼應、一脈相承。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和優良傳統。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些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把這一傳統拋到了腦后,鋪張浪費現象觸目驚心——有的接待宴會,菜吃一半、倒一半;有的會議慶典,住星級酒店、發高檔禮品;有的樓堂館所,貪大圖洋、氣派非凡……
對這種公款浪費行為,人民群眾深惡痛絕。九三學社中央曾提出,我國雖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仍有不少貧困人口,而全國一年公款吃喝開銷就達3000億元,擠占了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這不僅是敗壞社會風氣的頑癥,更是污染政治空氣的“痼疾”。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把長鳴的警鐘變成長效制度和日常行為規范,已經成為擺在新世紀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面前的一個緊迫命題。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應上升到反腐的高度。近年來,我國治理公款浪費并不缺少決心和文件,光遏制公款吃喝下發的文件就難以計數,但為何幾百個文件仍管不住大吃大喝? 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另一方面也與問責力度偏軟有關。如此,必須把遏制公款浪費上升到制度層面和反腐的高度。既需要事后嚴懲,也需要事前預防。要建立健全一套嚴格的公務接待財務標準和審批、核準、監督制度,甚至細化到每個接待人和被接待人的費用標準。制度嚴密了,監督到位了,浪費也就沒有了“生機”。在“嚴禁”的同時,還須通過完善預算制度扎緊公款的“錢袋子”,一分一毫都要精打細算、監督到位,從源頭上防止公款被用來填滿私人的欲壑;還要通過信息的公開透明拓寬監督渠道,通過嚴厲的問責制度把具體責任落實到人。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應從領導干部做起。鋪張浪費、奢侈揮霍為何屢禁不止?這與一些領導干部的奢靡習氣不無關系。一些人不是想著怎么為百姓干實事,而是沉迷于要待遇、比規格、圖享受,把各項規定拋諸腦后。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浪費陋習一級一級傳染下去,必然是有禁不止、有令不行,使得一些地方樓堂館所何其豪華,迎來送往何其熱鬧,觥籌交錯何其鋪張。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要求各級干部轉變觀念,深刻認識到“浪費也是腐敗,節約也是政績”,把勤儉節約作為政德標準。“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領導干部要從我做起,自己首先不搞排場、不破標準、不要超標配置,事事簡樸、處處節約,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跟著一級學,就會聚合起崇儉抑奢的正能量,積累起約束性規則的權威性。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應轉變文山會海、華而不實的會風。一說起開會,大家的印象就是會標、材料一大堆,會議伙食幾大桌,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浪費財物,也沒有突出實效。因此,各單位、各部門,必須以實際行動來精簡會議,開短會,講短話,切實轉變文風會風,才能夠帶來黨風政風的切實轉變,也才能遏制住奢糜浪費的一大源頭。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應緊緊抓住權力的制約這一關鍵。應按照分工和效率原則,適度分解權力,防止權力過于集中,規范權力運行機制,建立權力運行公開制度,使權力運行形成一個閉合型的鏈條,始終處于受控狀態,防止超越范圍和違背程序運用權力。同時,多管齊下,實行“一把手”問責制度,將公務接待行為的每一個環節都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對違規責任人予以準確、及時查處和嚴厲懲治。紀檢監察機關更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變被動接受舉報為主動尋找案源,把違規案件查實,加大懲治力度,提高懲治的威懾力。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已經到了從戰略層面上進行頂層制度設計,從戰術層面上狠抓落實的時候了。讓我們每個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行動起來,堅決杜絕“舌尖上的腐敗”和一切形式的鋪張浪費,取信于民,垂范于民,使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發揚光大,蔚然成風。